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基礎學科 > 醫(yī)學微生物學 > 正文: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曲霉菌,毛霉菌

  深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組織和內臟,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類(表20-4)。其中3類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絲菌在我國先后有數例報告,球孢子菌和莢膜組織胞漿菌國內個別病例報告都為歸國華僑。1、2、4類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等特殊狀態(tài)患者,近年來因廣譜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大量應用,本類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臨床上惡性腫瘤糖尿病、血液病、嚴重營養(yǎng)不良,大面積燒傷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繼發(fā)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因此已成為醫(yī)學實踐中一個重要問題。

表20-4 侵害人體深部真菌的種類及侵害部位

 

 

 

侵害人體部位

菌類 菌屬 菌種名稱 腦膜 淋巴結 口鼻粘膜 陰道 皮膚 指甲

1.類酵母菌

念珠菌屬

(1)白色念珠菌

(Monilia albicans)

+     + + +     + + + +

2.酵母菌類

隱球菌屬

(2)新型隱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         + + +     +  
 

3.二相真菌

球孢子菌屬 (3)厭酷球孢子菌

(Coccidioides immitis)

+          +   +      +   
組織胞漿菌屬 (4)莢膜組織胞漿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 + + + +   +
 
+ +   +  
孢子絲菌屬 (5)申克氏孢子絲菌

(Sporotrichum schenckii)

+           + +        
芽生菌屬 (6)皮炎芽生菌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 + +   + + + +     +  
地絲菌屬 (7)白色地絲菌

(Geotrichum candidum)

+      +          +       
4.霉菌類

(絲狀菌)

曲霉菌屬 (8)煙色曲霉菌

(Aspergillus fumigatus)

+         +   + +   +  
毛霉菌屬 (9)叢生毛霉菌

(Mucor corymbifer)

          +     +      
青霉菌屬 (10)某些青霉菌

(Penicillium,sp.)

+                      

  一、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及陰道,一般在正常機體中數量少,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約作用失調,則本菌大量繁殖并改變生長形式(芽生菌絲相)侵入細胞引起疾病。

  本菌細胞呈卵圓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蘭氏染色陽性,但著色不均勻。在病灶材料中常見菌細胞出芽生成假菌絲,假菌絲長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絲收縮斷裂又成為芽生的菌細胞(圖20-3)。

圖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涂片革蘭氏染色

  本菌在血瓊脂或沙保氏瓊脂上,37℃或室溫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乳樣菌落,涂片鏡檢,可看到表層為卵圓形芽生細胞,底層有較多假菌絲。若接種于4%玉蜀黍瓊脂上,室溫孵育3~5日可見假菌絲,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圖20-4)。

 

圖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體許多部位,可引起:1.皮膚念珠菌病,好發(fā)于皮膚皺褶處(腑窩、腹股溝,乳房下,肛門周圍及甲溝,指間),皮膚潮紅、潮濕、發(fā)亮,有時蓋上一層白色或呈破裂狀物,病變周圍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鵝口瘡、口角炎、陰道炎最多見,在粘膜表面蓋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剝除后,留下潮紅基底,并產生裂隙及淺表潰瘍。3.內臟及中樞神經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膚等處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腸胃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腦炎等,偶而也可發(fā)生敗血癥

  采取檢材直接檢查可見卵園形細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絲,接種沙保氏基可長出類酵母型菌落。與其他念珠菌鑒別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養(yǎng)基上可產生厚膜孢子(圖20-4),2.在動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小時形成芽管。3.發(fā)酵葡萄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不發(fā)酵乳糖,4.靜脈接種家或小白鼠致死,在腎皮質上許多小膿瘍。

  念珠菌病預防主要是個人清潔,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治療淺表感染可擦龍膽紫,雷瑣辛或制霉素,二性霉素B或咪唑藥物局部應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霉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霉唑,及大蒜素靜脈滴注等。

[1] [2] [3] 下一頁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