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基礎學科 > 人體寄生蟲學 > 正文:絲蟲(filaria)
    

絲蟲

  生活史

  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的生活史基本相似,都需要經過兩個發(fā)育階段,即幼蟲在中間宿主蚊體內的發(fā)育及成蟲在終宿主人體內的發(fā)育(圖16-20)。

圖16-20 絲蟲生活史

  1.在蚊體內的發(fā)育 當蚊叮吸帶有微絲蚴的患者血液時,微絲蚴隨血液進行蚊胃,約經1~7小時,脫去鞘膜,穿過胃壁經血腔侵入胸肌,在胸肌內經2~4天,蟲體活動減弱,縮短變粗,形似臘腸,稱臘腸期幼蟲。其后蟲體繼續(xù)發(fā)育,又變?yōu)榧氶L,內部組織分化,其間蛻皮2次,發(fā)育為活躍的感染期絲狀蚴。絲狀蚴離開胸肌,又變?yōu)榧氶L,內部組織分化,其間蛻皮2次,發(fā)育為活躍的感染期絲狀蚴。絲狀蚴離開胸肌,進入蚊血腔,其中大多數到達蚊的下唇,當蚊再次叮人吸血時,幼蟲自蚊下唇逸出,經吸血傷口或正常皮膚侵入人體。

  在蚊體寄生階段,幼蟲僅進行發(fā)育并無增殖。微絲蚴侵入蚊體后很多在胃內即可被消滅,有的可隨蚊的排泄物排出,最后能形成感染期幼蟲而到達蚊下唇者為數不多。微絲蚴對蚊體也有一定影響,如機械損害,吸取蚊體營養(yǎng)等;颊哐褐形⒔z蚴密度較高,可使已感染的蚊死亡率增高。故有人認為微絲蚴在血液中的密度須達到15條/20mm³血以上時,才能使蚊受染,多于100條/20mm³時,?芍挛盟劳觥

  微絲蚴在蚊體內發(fā)育所需的時間,與溫度和濕度有關。最適合的溫度為20~30℃,相對濕度為75%~90%。在此溫、濕度條件下,班氏微絲蚴在易感蚊體內約需10~14天發(fā)育成感染期絲狀蚴,馬來微絲蚴則需6~6.5天。溫度高于35℃或低于10℃,則不利于絲蟲幼蟲在蚊體的發(fā)育。感染期絲狀蚴入侵人體時,也需較高的溫、濕度。

  2.在人體內的發(fā)育 感染期絲狀蚴進入人體后的具體移行途徑,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幼蟲可迅速侵入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結,幼蟲在此再經2次蛻皮發(fā)育為成蟲。雌雄成蟲常互相纏繞在一起,以淋巴液為食。成蟲交配后,雌蟲產出微絲蚴,微絲蚴可停留在淋巴系統(tǒng)內,但大多隨淋巴液進入血循環(huán)。自感染期幼蟲侵入人體至發(fā)育為成蟲產生微絲蚴所需的時間,過去認為班氏絲蟲約需1年,但檢查患者淋巴結組織,最早于感染后3個月即可查到成蟲。據我國學者用周期型馬來絲蟲絲狀蚴人工感染長爪沙鼠的觀察,雌蟲于接種后57天即發(fā)育成熟,63天在鼠腹腔液中可查見微絲蚴。

  兩種絲蟲成蟲寄生于人體淋巴系統(tǒng)的部位有所不同。班氏絲蟲除寄生于淺部淋巴系統(tǒng)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統(tǒng)中,主要見于下肢、陰囊、精索、腹股溝、腹腔、腎盂等處。馬來絲蟲多寄生于上、下肢淺部淋巴系統(tǒng),以下肢為多見。此外兩種絲蟲均可有異位寄生,如眼前房、乳房、肺、脾、心包等處,以班氏絲蟲較多見。微絲蚴除可在外周血液發(fā)現外,也有在乳糜尿,乳糜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和骨髓內等查到的報道。

  兩種絲蟲成蟲的壽命一般為4~10年,個別可長達40年。微絲蚴的壽命一般約為2~3個月,有人認為可活2年以上。在實驗動物體內微絲蚴可活9個月以上,在體外4℃下可活6周。

  人是班氏絲蟲唯一的終宿主。但國內外學者用班氏絲蟲的感染期幼蟲人工感染黑脊葉猴、銀葉猴及恒河猴后,均可檢獲到成蟲及微絲蚴。Cross(1973)應用臺灣猴作人工感染實驗,結果可在猴體發(fā)育為成蟲,且在末梢血液中檢獲微絲蚴。馬來絲蟲除寄生于人體外,還能在多種脊椎動物體內發(fā)育成熟。在國外,能自然感染亞周期型馬來絲蟲的動物,有長尾猴、黑葉猴、群葉猴和葉猴,以及家、貓、野貓、貍貓、麝貓、穿山甲等,其中葉猴感染率可達70%。它們所引起的森林動物絲蟲病,為重要的動物源疾病,可發(fā)生動物至人的傳播。國內于70年代用周期型馬來絲蟲接種長爪沙鼠獲得成功,建立了動物模型。接種后第57天,雌蟲發(fā)育成熟,第60和90天可分別在沙鼠腹腔液和外周血液檢到微絲蚴。此外,實驗證明周期型馬來絲蟲可在人與恒河猴間相互感染,在恒河猴與長爪沙鼠間亦可相互感染,提示我國似乎亦存在動物傳染源的可能性。

  人感染絲蟲主要是由蚊叮剌吸血經皮膚感染的。在絲蟲病動物模型研究中,發(fā)現感染期幼蟲經口感染亦能成功;還發(fā)現從落入水中的死蚊體逸出的感染期幼蟲經口或皮膚接種沙鼠均可獲成功,提示可能還有其他的感染途徑。醫(y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

  根據微絲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現的時間,可將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分為夜現周期型和亞周期型。周期型的微絲蚴在人體外周血液中的出現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為夜多晝少,它們白天滯留在肺毛細血管中,夜晚則出現于外周血液,這種現象稱夜現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兩種微絲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現的高峰時間略有不同,班氏微絲蚴為晚上10時至次晨2時,馬來微絲蚴為晚上8時至次晨4時。世界上流行的絲蟲大多具有明顯的夜現周期性,但少數地區(qū)其周期性可不明顯,有些地區(qū)的患者無論晝夜均可查到微絲蚴,未見明顯高峰。班絲蟲還有晝現亞周期型。近年來國內學者比較了廣東、山東、福建、四川及貴州等省的絲蟲微絲蚴的周期性,發(fā)現其夜現高峰時間自東向西逐漸推遲。此外,感染度低者其高峰期也相對地推遲。

  關于微絲蚴夜現周期性的機制至今尚未闡明。有人認為與宿主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特別是迷走神經的興奮、抑制有關。如果絲蟲感染者換成夜間工作白天睡眠,經過一段時間后,末梢血液中微絲蚴的出現規(guī)律就會顛倒過來,以中午為最多。這是提示微絲蚴的周期性與宿主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抑制有關。進一步的實驗證明,注射抑制迷走神經的阿托品,會使血中的微絲蚴減少,反之注射興奮迷走神經的毛果蕓香堿或乙酰膽堿,血中微絲蚴就會增多。人在睡眠時,迷走神經的興奮度增高,使內臟毛細血管擴張,因此微絲蚴就易從肺毛細血管移行到周期血循環(huán);反之,在人清醒時,迷走神經興奮度減弱,內臟毛細血管收縮,微絲蚴就不能進入外周血液。也有人認為微絲蚴的夜現周期性與宿主肺血氧含量有關,當夜晚給患者吸氧時,可導致外周血中微絲蚴密度下降;而在白天給低氧時,密度就可升高。進一步的實驗證明,控制微絲蚴聚集在肺內的有效刺激不是那里氧壓的絕對水平,而是肺動脈內靜脈血和肺靜脈內的動物血兩者間的氧張力之差。當氧張力差在7.3kPa(55mmHg)或更高時,微絲蚴聚集于肺血管內;差異下降到接近5.9kPa(44mmHg)或更低時,微絲蚴則移行至外周血液。國外學者還發(fā)現夜現周期性與微絲蚴體內的自發(fā)熒光有關。夜現周期性明顯的微絲蚴不經染色即可見到彌漫的自發(fā)熒光及大量熒光顆粒,而周期性不明顯的則體內熒光顆粒較少,有些無周期性及晝現周期性的蟲種則無熒光顆粒。上述資料表明,微絲蚴的周期性與宿主的因素有關,也和微絲蚴自身的生物學特點有關?傊,周期性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這是寄生蟲與宿主長期互相適應的結果,進一步闡明其機制仍有待深入探討。此外,國外學者在觀察絲蟲病人及動物模型中,均發(fā)現外周血液中的微絲蚴還具有季節(jié)周期性,夏、秋季的密度高于冬、春季,與蚊媒活動季節(jié)相吻合,這在流行病學調查中值得注意。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