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益毛代金
|
漢語拼音 | LOUDOUCAI
|
拉丁名 | 1.Paraquilegia microphylla (Royle) J.R.Dromm.et Hutch.;2.Paraquilegia anemonoides (Willd.) Ulbr.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擬耬斗菜和疣種擬耬斗菜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擬耬斗菜:多年生草本,高3.5~26cm,根莖粗壯,被枯存的葉柄殘基,基生葉簇生,具長柄,長5~11cm,葉片長1.2~3cm,二回掌狀三出,一回裂片具細長柄,末回裂片狹披針形,線形或狹卵形,寬0.5~1.5mm,葉柄長3~8cm。花葶高4~14cm,苞片2枚,對生于花葶上部,不分裂,線形,間或3裂,長4~12mm,萼片5,花瓣狀,紅紫色或紫色,倒卵形,長1.2~1.7cm,花瓣5,黃色,狹倒卵形,長約4.5mm,雄蕊多數(shù),長約4~7mm,花藥長圓形,長約1.1mm,花絲狹線形,心皮(3~)5~7(~8)。蓇葖果長6~11mm,有橫脈。 2.疣種擬耬斗菜:與擬耬斗菜極相近,主要區(qū)別特征為葉的末回裂片較寬,狹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寬1~3mm,種子有小瘤狀突起。植株低矮,花葶及葉均長約6cm。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1.擬耬斗菜: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2.疣種擬耬斗菜:分布于西藏、青海北部、甘肅西北部、新疆、寧夏等地。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1.擬耬斗菜:生于海拔3000~5200m的灌叢草甸、高山草甸、陡壁石隙及高山碎石帶。
2.疣種擬耬斗菜:生于海拔4300~4700m的山地石縫中,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擬耬斗菜:花期6~7月,果期8~9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7~8月采集全草,洗凈,除去殘葉枯枝,晾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大多碎斷,根黑色單一,葉柄纖細,直徑約O.5mm,基部擴大,淺黃色,葉皺縮,綠色,二回三出復葉,小葉片狹卵形或倒寬卵形,寬6~11mm,深裂,先端鈍,常2~3裂;ò櫩s,萼片脫落,苞片2,淡紫色,花冠黃色,5瓣,連有細長的花葶。蓇葖果3~6~(7),綠色至棕黃色,長0.9~1.2cm,頂端尖,呈鳥嘴狀,上端開裂,具網(wǎng)狀脈。種子細小,黑色,卵形至半月形,長1.5~2mm,直徑0.5~1mm,表面光滑或具細小突起,一側(cè)邊緣微具翅。體輕,氣微、味淡,微澀。 粉末鑒別:纖維較多,成束或散在,淡黃色大多成束,完整者呈長條形,末端平截或傾斜,直徑16~26μm,壁稍厚,木化,胞腔較寬,具稀疏圓紋孔,或紋孔不明顯。莖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長方形或梭形,端壁多傾斜,細胞中含有無色顆粒物質(zhì)。木栓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璧薄,木化,栓內(nèi)層細胞多皺縮,棕黃色。果皮脈上纖維淡黃色,多成束,完整者呈長條形或長梭形,末端鈍圓,直徑16~18μm,壁甚厚,略彎曲,胞腔較窄、外果皮表皮碎片,常為大小不等的塊片,表面觀表皮細胞呈狹長形或長紡錘形排列緊密,細胞壁大多呈連珠狀增厚。葉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呈波狀,念珠狀增厚,氣孔類圓形、不定式,直徑10~14μm,副衛(wèi)細胞4~6個,常破碎,常見由2個副衛(wèi)細胞構(gòu)成的氣孔器;葉上表皮細胞氣孔為不定式,呈類圓形,副衛(wèi)細胞垂周壁不彎曲,呈類多角形;ǚ哿5S色,類圓形,外壁稍厚,表面具點狀雕紋,直徑20~24μm,柱頭碎片,外壁突出呈乳頭狀,有的分化成短絨毛,壁薄,花粉囊內(nèi)壁細胞,形狀不規(guī)則,具條狀增厚,花冠表皮細胞,表面觀類長橢圓形,壁平直,表面有細密的角質(zhì)紋理。導管為螺紋或網(wǎng)紋導管,直徑10~14μm,成束存在。種皮表皮細胞淡黃色,表面觀呈長橢圓形,壁微波狀,種皮厚壁細胞,黃棕色,呈類圓形或類多角形,排列緊密,壁甚厚,胞腔明顯,內(nèi)含暗棕色物。草酸鈣方晶,少數(shù),呈類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10~20μm。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丸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經(jīng)對大鼠股動脈、肱動脈、頸動脈橫切斷止血試驗表明,擬耬斗菜止血效果很好。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大鼠。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晶珠本草》:味苦,性涼。
《藏藥配有新編》:味苦,性涼。
《新編藏醫(yī)學》:味苦,性涼。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下死胎,退箭鏃,干黃水。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十二味熏倒牛丸:熏倒牛250g,高山紫堇175g,唐古特烏頭175g,小傘虎耳草150g,兔耳草200g,翼首草200g,豬殃殃150g,川芎150g,耬斗菜150g,川西小黃菊200g,麝香5g。粉碎成細粉,混勻,水泛丸,干燥、即得。用于瘟熱病、血熱病、膽熱病、腸熱病?诜,每服3g,每日2~3次。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益毛代金下死胎,止刺痛!度缫鈱殬洹酚涊d:“益毛代金退箭鏃,下死胎!弊屸x多吉說:“益毛代金退箭鏃,下死胎,干黃水!薄缎螒B(tài)比喻》中記載:“山生冰片(藏藥名:扎吉尕吾爾)能除百病,在別的藥書典籍中稱為益毛代金,生長在陰陽交界的石巖上,莖葉蓋在巖面,花淡藍色,狀如鈴倒扣,有金色斑點!庇腥苏f,葉青色,潤如油浸,花藍紅色,狀如銅鈴,果青色,狀如弓套。南派醫(yī)學家年木尼多吉說:“這不是真正的益毛代金,真品生長在石山縫隙里,根狀如筋排列,葉狀如禿鷹小爪,味苦,性涼,功效下死胎,鎮(zhèn)刺痛。”石山生的益毛代金根紅色,葉狀如黃精的葉(藏藥名:拉尼),花紫色,味微苦,這些需識別清楚。 本品又名“溫毛都都”。相曼那巴說:“把溫毛都都當作益毛代金,可能是文字之誤,別的醫(yī)書中稱為‘玉毛灑’。溫毛都都的功效清熱發(fā)汗,沒有下死胎、退箭鏃之說。不看配方,不分析名稱,鐮形棘豆(藏藥名:莪大夏)也稱為益毛代金。再試試看,玉毛灑能否下死胎、退箭鏃?能否治療察乃病?當保仁保切從理論、歌訣、實踐等方面講述過:‘益毛代金是八種退箭鏃之冠,藥效很好。’他曾對單味藥能否退箭鏃、下死胎和能否治察乃病、通脈、化食 等,作過觀察,經(jīng)反復觀察,證明療效很好! 《青藍配方》記載:用于愈傷退鏃之藥劑,有八種藥物相配合。牦牛退鏃藥生長在雪山和石山的交界處,為水母雪蓮(藏藥名:恰果蘇巴),狀如丟棄的一堆灰色爛皮。獼猴退鏃藥生長在雪山和草甸的交界處,為報春花(藏藥名:相相直吾)。野驢退鏃藥生長在石山和草甸的交界處的沼澤地,為“加都潑毛”。草鹿退鏃藥生長在高山草甸,為耬斗萊。母狼退鏃藥生長在陰、陽山坡,為翼首草(藏藥名:榜姿多沃)。兀鷹退鏃藥生長在田邊、地埂,為“當饒麥朵賽!。鴟梟退鏃藥生長在沼澤泥中,為“徐東瑪爾”。野人退鏃藥生長在密林中,為白胸棕熊的肝膽。八藥配全,功效最好,單味藥也可使用。外敷傷口,并且內(nèi)服,體內(nèi)鏃頭可自行退出,即使鏃頭入骨也可自行退出。 據(jù)查證,益毛代金即耬斗菜。由于形態(tài)差異,歷史記載略有不同,但據(jù)《形態(tài)比喻》和南派醫(yī)家木尼多吉的記載,與今各地藏醫(yī)所用藥材對照 ,均為本品。本品生于礫坡崖縫,莖葉蓋巖面,花紅紫色,果彎曲等與《晶珠本草》記載相符!恫貪h大辭典》所譯“假耬斗菜”即本種舊漢名。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