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熱紀澤瑪
|
漢語拼音 | SHANSHENGYUANWEI
|
拉丁名 | Iris nepalensis D.Don.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鳶尾科植物尼泊爾鳶尾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圍有大量棕褐色的毛發(fā)狀老葉時鞘的殘留纖維。根狀莖短而粗,塊狀;根膨大成紡錘狀,棕褐色,肉質(zhì),肥厚,有皺縮的橫紋。葉條形,花期葉長10~20(~28)cm,寬2~3(~8)mm,果期葉長可達60cm,寬6~8mm,頂端長漸尖,有2~3條縱脈。花莖高10~25cm,直徑2~3mm,果期花莖高達35cm,上部多分枝,中、下部有1~2枚抱莖的披針形的莖生葉;苞片3枚,膜質(zhì),綠色,披針形,長4.5~7cm,寬約1cm,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內(nèi)包含有2朵花;花藍紫色或淺藍色,直徑2.5~6cm;花梗長1~1.5cm;花被管細長,長2.5~3cm,上部擴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長橢圓形至倒卵形,長約4cm,寬約1.8cm,中脈上有黃色須毛狀的附屬物,內(nèi)花被裂片狹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約4cm,寬約1.2cm;雄蕊長約2.5cm,花藥淡黃白色;花柱分枝扁而寬,長約3.5cm,頂端裂片鈍三角形,邊緣有稀疏的牙齒。蒴果卵圓形,長2.5~3.5cm,直徑約lcm,頂端有短喙。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產(chǎn)四川、云南、西藏。也產(chǎn)于印度、不丹、尼泊爾。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500~3000m高山帶的荒山坡、草地、巖石縫隙及疏林下。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6月,果期7~8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秋季摘取成熟果實,曬干,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種子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辛,性涼,糙。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瀉諸病、解毒。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用于培根木保癥、黃疸病及培根、赤巴混合引起之胃病,并治中毒病和食滯不化。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每服1~2g;外用適量。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錫金大戟、巴豆、山生鳶尾等。研細,開水送服。此后可在硫黃溫泉中沐浴,可治梅毒病。 方二:骨碎補、山地鳶尾,小檗皮、無莖芥。共研細末,灶心土煎汁送服?芍稳馐持卸。 方三: 山地鳶尾、手掌參、白芥子、豬血、鐵棒錘、白糖。共研末內(nèi)服,可治配合毒。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載:澤瑪分為三種。本品為山生澤瑪,或稱中性澤瑪。詳見巖生馬藺的記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據(jù)查可作本品入藥的尚有:西南鳶尾Iris bulleyana Dykes.甘肅鳶尾I.pandurata Maxim.四川鳶尾I.sichuanensis Y.T.Zhao.
1.西南鳶尾:根狀莖較粗壯,節(jié)密集;須根繩索狀,灰白色,有皺縮的橫紋,生于根莖的一側(cè)。葉基生,略帶紅色。花莖中空,花天藍色,1~2朵。蒴果三棱狀柱形,具網(wǎng)紋。種子棕褐色,生于海拔2800~3500m的山坡草地或溪流旁。產(chǎn)于西藏、四川、云南。
2.甘肅鳶尾:根狀莖塊狀,很短;根粗壯,近肉質(zhì),上、下近等粗,旁有細小的側(cè)根,黃褐色,葉灰綠色;ㄇo實心,花紅紫色,苞內(nèi)有2花,蒴果卵圓形,肋明顯,頂具短喙。種子梨形紅褐色,表面皺縮,無附屬物。生于山坡草地或溝坡上。產(chǎn)于青海,甘肅。
3.四川鳶尾:根狀莖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粗壯、肥厚;根細而短。葉灰綠色。花藍紫色,2~3朵。果實卵狀圓柱形,頂有短喙。生于山坡路旁的草叢中。產(chǎn)四川、甘肅。據(jù)《尼泊爾藥用植物》一書記載,以根部入藥,內(nèi)服有輕瀉、利尿作用;外用治療疔瘡及傷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