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Qing hao
|
蒙藥名 | 毛仁-希日拉吉
|
別名 | 擦日泵
|
考證 | 本品載于《無誤蒙藥鑒》。《無誤蒙藥鑒》稱:“屬阿給類,植株大,多分枝,花果狀如小白篙,形似老人頭,味苦、辛,氣味濃。本品分三種!辈⒏街参镄螒B(tài)圖1幅。《認藥白晶鑒》所述內(nèi)容同上。據(jù)上述植物形態(tài)、性狀、附圖及蒙醫(yī)臨床沿用經(jīng)驗,認定青蒿為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擦日泵之一種,即毛仁-希日拉吉(青蒿)。
|
中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地上部分。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一年生草本,高達lm余,全株有濃烈的揮發(fā)性香氣。根單生,垂直。莖單生,粗壯,直立,具縱溝棱,幼嫩時綠色,后變褐色或紅褐色,多分枝,莖、枝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葉紙質,綠色;莖下部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7cm,寬2~6cm,三(四)回櫛齒狀羽狀深裂,側裂片5~8對,裂片長橢圓狀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具多數(shù)櫛齒狀深裂齒,中肋明顯,中軸兩側有狹翅,稀上部有小櫛齒,葉兩面無毛,或下面微有短柔毛,后脫落,具腺點及小凹點;葉柄長1~2cm,基部有假托葉;中部葉二至三回櫛齒狀羽狀深裂,小裂片通常櫛齒狀三角形,具短柄;上部葉與苞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深裂,近元炳。頭狀花序球形,直徑1.5~2.5mm,有短梗,下垂或傾斜,極多數(shù)花莖上排列成開展而呈金字塔形的圓錐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的長卵形或長橢圓形,中助綠色,邊緣膜質,中、內(nèi)層的寬卵形,邊緣寬膜質;邊緣雌花10~20枚,花冠狹管狀,外面有腺點,中央的兩性花10~30枚,結實或中央少數(shù)花不結實,花冠管狀;花序托凸起,半球形。瘦果橢圓狀卵形,長0.7mm,紅褐色;、果期8~10月。
生于河邊、溝谷或居民點附近。分布于全國各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蔭蔽,忌澇。種子發(fā)芽溫度8~25℃。以陽光充足、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分直播法和育苗移栽法。直播法,于3~4月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后,按行株距30cm×20cm開穴播種。育苗移栽法,于2月育苗,撒播,苗高10~20cm時移栽。但費工多,生產(chǎn)上較少應用。分株繁殖:3~4月挖掘老株,分株移栽,每穴1~2株,覆土壓實,澆水。亦可用自繁方法。
田間管理 幼苗期要及時除草,施稀人糞尿,采收嫩梢后,加強田間管理。一般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結合施人尿2~3次。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菌核病、根腐病。蟲害有蚜蟲、螞蟻、地老虎等。
|
采收加工 | 夏季開花前枝葉茂盛時采割,除去老莖,陰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80cm,直徑0.2~0.6cm;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完整者展平后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以色綠、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形態(tài)不規(guī)則,垂周壁波狀彎曲,長徑18~41(~80)μm,脈脊上的表皮細胞呈窄長方形。氣孔橢圓形,不定式。表面布滿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于中脈附近多見,為“T”字形毛,臂細胞橫向延伸或在柄處折成“V”字形,長240~480(~816)μm,炳由3~8細胞組成,單列,基部柄細胞較大,臂細胞常脫落。腺毛橢圓形,無柄,兩個半圓形分泌細胞相對排列,常充滿淡黃色揮發(fā)油。
理化鑒別(1)紫外光譜 取本品乙醇溶液0.1ml(2mg/ml)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95%乙醇5ml混勻,加入0.2%氫氧化鈉溶液至刻度,在50℃水浴反應30min,放冷后測定紫外吸收光譜,在292nm處應出吸收峰。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于索氏提取器中回流3h,回收乙醚,殘留物用氯仿0.5ml溶解作供試品溶液,另取青蒿素制成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兩液點于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開,展開后,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試品與對照品在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斑點。
|
化學成分 | 含有多種倍半萜內(nèi)酯,有青蒿素(qinsnaosu)I~V。還有青蒿酸(qinghao acid),青蒿酸甲酯,青蒿醉(arte-misinol),棕櫚酸(palmitic acid)。此外,含香豆精(coumari),東莨菪素(scopoletin),3,5-二羥基-6,7,3′,4′-四甲氧基黃酮醇(3,5-dihydroxy-6,7,3′,4′-tetramethoxyfavonol),3,5,3′-三羥基-6,7,4-三甲氧基黃酮,5-羥基-3,6,7,3′,4′-五甲氧基黃酮,5-羥基-3,6,7′,4′-四氧基黃酮等黃酮類化合物。又含二十八烷醇(octacoisanol),二十九烷(nonacosa),二十五烷(penfa-cosane),二十三烷酮(tricosanone),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e 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J),二肽化合物,烯快化合物[1]。尚含揮發(fā)油[2]。
|
藥理作用 | 1.抗菌、抗病毒作用 青蒿水煎液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殖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1]。青蒿素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l%青蒿揮發(fā)油對多種皮膚癬菌有抑殺作用[3]。青蔥素對流感病毒A3型京科79-2株有抑制作用[4]。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有抗病毒作用[5]。 2.抗寄生蟲作用 青蒿醚提取物和酸浸膏對鼠瘧、猴瘧和人瘧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6]。體內(nèi)試驗證明,青蒿素對瘧原蟲紅細胞內(nèi)期有直接殺滅作用;但對紅細胞前期和外期無影響[7]。其抗瘧機制主要是影響瘧原蟲的膜結構[8]。它能抑制瘧原蟲表膜、食物泡膜、線粒體膜細胞色素氧化酶的功能而直接殺滅瘧原蟲[9]。青蒿素分子結構中所獨有的過氧基是產(chǎn)生抗瘧作用的必要基團,此基團破壞則抗瘧作用消失,因而氧化作用被認為是青蒿素抗瘧作用的機制[10]。此外,青蒿素及衍生物還有抗動物血吸蟲作用[11,12]。 3.解熱作用 采用蒸餾法制備的青蒿注射液,對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聯(lián)疫苗致熱的家兔有明顯的解熱作用[13]。 4.對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 青蒿素可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有促進機體細胞免疫的作用[4];靜注后能顯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數(shù)[14]。青蒿琥酯可阻止由細胞介素和各類炎癥介質的釋放。對體液免疫具有抑制或調(diào)節(jié)作用[15]。 5.抗腫瘤作用 青蒿酸和青蒿素B衍生物等體外試驗證明,對小鼠白血病細胞、人肝癌細胞SMMC7721有明顯的殺傷作用;對人胃癌細胞SGC790l克隆形成有非常明顯的抑制作用[16]。 6.毒性 青蒿素小鼠灌胃的LD50為5105mg/kg,治療指數(shù)為36.8[17]。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辛,性涼。效輕、鈍、糙、燥。
1.《認藥白晶鑒》:“味苦、辛、”
2.《金光注釋集》:“味苦、辛,消化后味苦,性涼,效鈍、輕、糙、燥!
|
功效 | 清熱,利咽,消腫。
|
主治 | 治者啞,咽喉腫痛,齒齦腫脹,白喉,肺熱,喉熱。
1.《認藥白晶鑒》:“清喉熱,治肺病。”
2.《金光注釋集):“消腫,殺黏,清喉熱!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四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441
(2)屠呦呦,等.藥學學報;1981,16(5):366
藥理
(1)周邦靖.常用中藥的抗菌作用及其測定方法.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7.170
(2)劉碧風,等.中國藥理學通報,1986,2(3):26
(3)陳明,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88,21(2):75
(4)錢瑞生,等、中醫(yī)雜志,1981,22(6):63
(5)Khan M M,et a1.Plant Set,
|
蒙藥名出處 | 《無誤蒙藥鑒》、《認藥白晶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