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蒙古族醫(yī)學 >> 蒙藥 >> 正文:杏仁 -蒙藥桂勒森-楚莫藥物說明書
    

杏仁

  
漢語拼音
Xing ren
蒙藥名
桂勒森-楚莫
別名
堪布
考證
本品載于《認藥學》!墩J藥白晶鑒》稱:“樹皮紅紫色,取核,搗碎后可熬油!薄稛o誤蒙藥鑒》稱:“樹大,質(zhì)硬,開白花,果實紅黃色;生于山野者為山,味苦。栽于庭園者為河杏,味甘!辈⒏街参镄螒B(tài)圖2幅。上述植物形態(tài)和附圖特征與蒙醫(yī)從用的杏仁之特征相符,故認定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堪市即桂勒森-楚莫(杏仁)。
中藥材基原
為薔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東北杏的種子。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1.杏 Armeniaca uulgaris Lam. 落葉小喬木,高4~10m。樹皮暗紅棕色,縱裂。單葉互生;葉片圓卵形或?qū)捖研,長5~9cm,寬4~8cm。春季先葉開花,花單生枝端,著生較密,稍似總狀;花幾無梗,花萼基都成筒狀,外面被短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淺粉紅色,圓形至寬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著生萼筒邊緣;雌蕊單心皮,看生萼筒基部。核果圓形,稀倒卵形,直徑2.5cm以上。種子1,心狀卵形,淺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分布于全國各地,多系栽培。在新疆伊犁一帶有野生。 2.野杏 Armeniaca vulgaris Lam.var.a(chǎn)nsu(Maxim.)Yu et Lu 本變種的主要特征為:葉片基部楔形或?qū)捫ㄐ;花?朵簇生,淡紅色;果實近球形。 在河北、山西等地普遍野生,山東、江蘇等地亦產(chǎn)。 3.山杏 Armeniaca sibirica(L.)Lam.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葉卵形或近圓形,長(3~)15~10cm,寬(2.5~)4~7cm;▎紊,直徑1.5~2cm;萼片長圓狀橢圓形,無端尖;花瓣近圓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果實扁球形。直徑1.5~2.5cm,兩側扁,果肉薄而干燥,熟時開裂,味酸、澀,不能吃。核易與果肉分離,基部一側不對稱,平滑;ㄆ3~4月,果期6~7。 生于海拔700~2000m的干燥向陽山坡、丘陵草原。分布于東北、華北和甘肅等地。 4.東北杏 Armeniaca mandshurica(Maxim.)Sky. 大喬木,高5~15m。幼枝無毛。葉橢圓形或卵形,長6~12cm,寬3~8cm;ǚ奂t色或白色;雄蕊多數(shù);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形,直徑1.5~2.6cm,黃色;核近球形或?qū)挋E圓形,長13~18mm,寬11~18mm,粗糙,邊緣鈍。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于海拔400~1000m的開闊的向陽山坡灌木林或雜木林下。分布于吉林、遼寧等地。
栽培與養(yǎng)殖
生物學特性 適應性強,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鹽堿。夏季在43.9℃高溫下生長正常;在-40℃低溫可安全越冬?稍苑N于平地或被地。對土壤要求不嚴。 栽培技術 用種子或嫁接繁殖。種子繁殖:采摘成熟果實,搓去果肉,大粒每50kg出種子5~10kg,小粒每50kg出種子7.5~15kg,種子純度為98%,發(fā)芽率為86%。1:3濕沙混合進行冬季沙藏。春播于3月下旬,秋播于11月下旬(秋播種子可不經(jīng)過沙藏,放于通風處陰干后即可播種)。常采用大垅播種,每城播種1行。點播,株距為10~15cm,每穴1顆種子,播后覆土厚5~6cm(約為種子直徑的3倍),鎮(zhèn)壓。嫁接繁殖:砧木用杏播種的實生苗或山杏苗,枝接于3月下旬,芽接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進行。 田間管理 幼苗出現(xiàn)3~4片葉時進行疏苗,2~3星期后進行第2次間苗,并及時灌水,防止風吹傷根,遇天氣干旱酌情灌水,7~8月雨季注意排澇。苗高達45cm,可在芽接前1個月摘去嫩尖。冬季11月至翌年3月進行修剪,分3種樹形:自然圓頭形,疏散分層影,自然開心形。4~6月追灌肥水,在幼芽萌發(fā)前與幼果生長期間各追速效肥1次,每株成年樹可施肥0.25kg,然后灌水。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否療葉斑,發(fā)芽前噴5度石硫合劑,展葉時噴0.3度石硫合劑。蟲害有杏鼻蟲,另有袋蛾、天牛等。
采收加工
6~7月成熟期采摘果實,除去果肉、洗凈,曬干,敲碎果核,取種子,晾干,防蟲蛀。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1)杏仁 種子呈扁心臟形,頂端尖,基部鈍圓而厚,左右略不對稱,長1.2~1.7cm,寬1~1.3cm,厚4~6mm。表面棕色至暗棕色,有細密的顆粒狀凹起。尖端一側有深色線形種臍,基部有一橢圓形合點,自合點處分散出多條深棕色凹下的維管束脈紋,形成縱向不規(guī)則凹紋,布滿種皮。種皮薄,子葉肥厚,白色。氣微,加水共研,發(fā)生苯甲醛的香氣,味苦。 (2)野杏仁 與上者相似。 (3)山杏仁 種子呈稍扁的圓錐形,長1~1.2cm,寬約1cm,厚約6mm。種皮黃棕色。種仁味苦。 (4)東北杏仁 種子類圓錐形而不扁。長8~11mm,寬8~9mm,厚約6mm。種仁味苦,稀甜。 均以粒大飽滿、仁白、不破碎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中部橫切面:(1)杏仁 外種皮細胞1列,散有長圓形、卵圓形,偶有貝殼形及頂端平截呈梯形的黃色石細胞,上半部凸出于表面,下半部埋在薄壁組織中,石細胞高38~95μm,寬30~57μm。埋在薄壁組織部分壁較薄,紋孔及孔溝較多;凸出部分壁較厚,紋孔較少或無。種皮下方為細胞皺縮的營養(yǎng)層,有細小維管束。內(nèi)種皮細胞l例,含黃色物質(zhì)。外胚乳為數(shù)列頹廢的薄壁細胞。內(nèi)胚乳為1列長方形細胞,內(nèi)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2)野在仁 種皮表面觀石細胞單個或2~5個(或更多),散在于種皮薄壁細胞中,石細胞呈類圓形、多角形、類多角形或梭形,紋孔大而密;側面觀呈貝殼形、類圓形、卵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或梭形,徑向27~76μm,底部寬18~60μm,突出于表皮層的部分呈半月形、弓形或圓拱形,約占高度的一半,色較淡,壁厚 5~8(~10)μm,層紋及紋孔明顯,底部壁厚3~5μm,層紋元或極少,紋孔密。 (3)山杏仁 石細胞表面觀較寬扁,呈類圓形、卵圓形、類多角形、類方形,紋孔大而密;側面觀多為寬貝殼形、類圓形或扁梭形,少見長圓形或卵圓形,高46~84μm,寬34~68μm。 (4)東北杏仁 石細胞多為較高的長貝殼形,頂端較小,向基部漸寬大,高46~95μm,寬41~91μm,紋孔及孔溝均細密。 理化鑒別 (1)取本品0.5g,置帶塞試管中,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搖勻,在試管口放一用三硝基苯酚鈉溶液濕潤的濾紙條,塞緊塞子,試管置40~50℃水浴中加熱10min,濾紙條由黃色變磚紅色。(檢查氰苷) (2)薄層色譜 取本品0.5g,加等量碳酸鈣共研碎,放入帶塞三角瓶內(nèi),加石油醚(60~90℃)4m1,冷浸過夜后,濾過。殘渣揮干石油醚,加入乙醇4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濃縮作供試品。以苦杏仁苷作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乙醇(2:1:2)展開,碘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化學成分
1.杏 種仁含苦味氰苷:苦杏仁苷(amvgda-lin)約4%[1]和野櫻苷(prunasin)[2];脂肪油約50%,油中有8種脂肪酸,主要的是亞油酸(linoleic acid)占27%,油酸(oleic acid)占67%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占5.2%[1]。還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即是5′-咖啡酰奎寧酸(5′-caffeoylquinic 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即是3′-咖啡?鼘幩幔3′-caf-feoqlquinc acid),3′-對香豆?鼘幩幔3′-p-cmaroqlqunicacid)[3,4],肌醇(inositoi)[3],豆甾醇(stis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5-燕麥甾醇(△5-avenasterol)[5],膽甾醇(cholester-ol),24-膽甾烯酸(△24-cholestenol),雌酮(setrone),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6],甘油三油酸酯(triolein)[7]。另含有抗炎和鎮(zhèn)痛活性的2種蛋白質(zhì)成分:KR-A和KR-B,其含量分別為4.44%和0.41%[8]。又含與杏仁香味有關的揮發(fā)性成分:苯甲醛(benz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4-油烯酸(4-terpinenol),a-松油醇(a-terpineol)等[9]。 2.野杏 種仁含苦杏仁苷約4.84%[10],還含揮發(fā)油,其中主要成分有:正己醛(n-hexanal)占4.18%,反式-2-己烯醛(2-hexenal)占11.57%,正已醇(n-hexanol)占14.38%,反式-2-己烯-1-醇(2-hexen-l-ol)占8.28%,芳樟醇占12.61%,α-松油醇占5.69%,牻牛兒醇(geraniol)占2.78%和十四烷酸(tetradecanoicacid)占3.6%[11]。 3.山杏 種仁含苦仁苷約4.84%[10]。 4.東北杏 種仁含苦杏仁苷[12]。
藥理作用
1.止咳平喘作用  所含苦杏仁苷在下消化道被腸道微生物酶分解或被杏仁本身所含苦杏仁酶 (emulsi)分解,產(chǎn)生微量氫氰酸,可對呼吸中樞呈鎮(zhèn)靜作用,而達到鎮(zhèn)咳平喘效應[1,2]。苦杏仁苷對油酸型呼吸窘迫綜合征實驗動物可促進表面活性物質(zhì)的合成,并使病變得到改善[3]。
2.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  杏仁的脂肪油有潤暢通便作用[4]?嘈尤受赵诮(jīng)酶作用分解形成氫氰的同時,也產(chǎn)生苯甲醛,后者可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消化功能。杏仁水溶性部分的胃蛋白酶水解產(chǎn)物以500mg/kg的劑量對四氯化碳(CCl4)處理的大給藥,發(fā)現(xiàn)它能抑制血清天冬酸轉(zhuǎn)氨酶(AST)、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水平和羥脯氨酸含量的升高,并抑制優(yōu)球蛋白溶解時間的延長。在病理學上,杏仁水溶部分的胃蛋白酶水解產(chǎn)物能抑制鼠肝結締組織的增生,但不能抑制D-半乳糖胺引起的鼠AST、ALT水平升高[5]。
3.抗腫瘤作用  苦杏仁苷及其水解生成的氫氰酸和苯甲醛體外實驗均證明有微弱抗癌作用。癌細胞內(nèi)硫氰化酶較正常細胞少,因此對苦杏仁苷水解釋放出的氫氰酸解毒能力差。杏仁熱水提取物對子宮頸癌JTC-26株的抑制率為50%~70%[6],若氫氨酸加苯甲醛或苦杏仁苷加β-葡萄糖苷酶可明顯提高抗癌效力。已發(fā)現(xiàn)癌細胞無酵解占優(yōu)勢,其產(chǎn)物乳酸形成的偏酸性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促使苦杏仁苷在癌細胞中水解出較多的氫氰酸和苯甲醛而發(fā)揮更強的抗癌作用[7]。但關于苦杏仁和苦杏仁苷有無確實的抗腫瘤作用目前尚存在較多分歧[7,8]。
4.抗炎和鎮(zhèn)痛作用  從杏仁中提得的蛋白質(zhì)成分KR-A和KR-B都表現(xiàn)明顯的抗炎和鎮(zhèn)痛作用[9]。對大鼠角叉萊膠性足跖腫脹,KR-A和KR-B經(jīng)口給藥的ED50分別為13.9mg/kg和6.4mg/kg。此外,小鼠扭體法證明上述2種成分在5mg/kg靜脈注射時都表現(xiàn)鎮(zhèn)痛作用[9]。
5.其他作用  苦杏仁苷有抗突變作用,能減少由安乃近、甲硝唑、絲裂霉素等引起的微核多染性細胞的數(shù)量[8]?嘈尤受1.5mg/只,3.5mg/只給小鼠肌內(nèi)注射,能明顯促進有絲分裂原對小鼠脾臟T淋巴細胞的增殖[10]。體外試驗對人蛔蟲、蚯蚓有殺傷作用[11]。小鼠熱板法和醋酸扭體法證實苦杏仁苷有鎮(zhèn)痛作用且無耐受性;小鼠給予苦杏仁苷后無堅尾反應及烯丙嗎啡誘發(fā)的跳躍反應[12]。
6.體內(nèi)過程  快速靜脈注射苦杏仁苷500mg/kg,體內(nèi)過程符合二室開放模型,其主要藥物動力學參數(shù)為:t1/2α=3.5min;t1/2β=43min;Vc=13lml/kg,Vd=246ml/kg[13],或t1/2α=38±4mim,t1/2β=77±18min[2]。說明藥物在體內(nèi)消除較快,較少引起蓄積。藥物除分布于血液及血流量較豐富的器官和組織外,還有相當部分分布于肌肉組織。兔在48h內(nèi)尿排出原型藥占62%,表明有部分藥物在體內(nèi)有斷苷鍵等結構改變[13]。
7.毒性  苦杏仁苷的急性毒性試驗LD50:小鼠靜脈注射為25g/kg;大鼠靜脈注射為25g/kg,腹腔注射為8g/kg。最大耐受量:小鼠、兔、大鼠靜注和肌注均為3g/kg,口服增為0.075g/kg。人靜脈注射為5g(約0.07g/kg)[14]。小鼠按500mg/kg靜注10只,均未死亡,而以同樣劑量灌胃給藥,則10只小鼠死亡8只?诜o藥的毒性所以大于靜脈給藥,研究證明主要是由于苦杏仁苷被腸道微生物酶水解產(chǎn)生出較多氫氰酸所致,如果經(jīng)處理小鼠使其腸道內(nèi)微生物抑制,則胃腸給藥300mg/kg苦杏仁苷未出現(xiàn)死亡;如未經(jīng)處理,則相同劑量死亡率為60%[2]。人口服B17粉(苦杏仁苷)每日4g,持續(xù)半個月或靜脈給藥持續(xù)1個月,可見毒性反應,以消化系統(tǒng)較為多見,此外,還可表現(xiàn)在心電圖T波改變、房性早搏,停藥后以上毒性反應均可消失。如果劑量減為每日口服0.6~1.2g,則可避免毒性反應[15]。
炮制方法
取凈杏仁,置沸水中略燙,至外皮微脹時撈出,用涼水稍浸,控去外皮,曬干后簸凈種皮。
性味
味苦,性平。有小毒。
功效
燥協(xié)日烏素,透疹,止咳,平喘,生發(fā)。
主治
主治麻疹,協(xié)日烏素病,肺熱咳嗽,氣喘,脫發(fā)。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散劑,2~3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附方
治麻疹 海棗50g,綠豆25g,苦參、甘草各15g,杏仁(制)10g。制成煮散劑。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溫服。(《蒙醫(yī)方劑學》五味海棗湯)
制劑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譚廷華,等.西北藥學雜志,1990,5(3):21 (2)Godtfredsen S E,et a1.C A,1979,90:83596f (3)Morikyan E S,et a1.C A,1986,104:108157m (4)Moller B,et a1.Phytochemistry,1983,22(2):477 (5)Stosic D,et a1.C A,1985,103:193166k (6)Awad S,et a1.Phytochemistry,1974,13(3)
蒙藥名出處
《無誤蒙藥鑒》、《蒙藥學》
參考
《中華本草》蒙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