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Sha zao hua
|
維藥名 | 吉格德 且其克
|
別名 | 再合如力 胡白拉、古麗 散吉德《藥物之園》。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胡頹子科植物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1.的花。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參見“沙棗”條。附:沙棗 Elaeagnus angustifolia 1.
灌木或小喬木,高5~8m。樹皮褐色,受傷后有膠汁流出,凝固為褐色膠。小枝有刺或無刺。單葉,廠披外形至卵圓形,長2~8cm,寬0.5~4cm,全緣,基部楔形,頂端鈍或漸尖,正面綠色,有稀疏的鱗片,背面具銀白色鱗片,葉柄短具鱗片毛;▋尚,多單生于葉腋,花單被,花萼鐘狀,長0.8~1cm,外被有銀白色鱗片,內(nèi)面呈黃色,頂端4裂,裂片為三角形,具3條聯(lián)合的脈,雄蕊4,著生于萼筒中部,藥卵形,花柱常超出雄蕊,頂端呈環(huán)狀彎曲,少數(shù)呈鉤狀。堅果長圓形,包藏于花后增大的肉質(zhì)萼筒內(nèi),成熟時外表呈棕黃色或紫紅色;ㄆ5月,果期8~9月。
生于沙漠地區(qū),在沙漠鹽漬化土地和村邊、田邊有栽培。我國主產(chǎn)于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新疆各地均有分布;國外前蘇聯(lián)、蒙古、地中海沿岸等地亦有分布。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春季花盛開時采摘,陰干。
|
藥材鑒別 | 花呈鐘狀或漏斗狀,長4~10mm,頂端4齒裂,裂片呈三角狀,外表面被銀白色鱗毛,內(nèi)面呈金黃色。雄蕊4,著生于萼筒中部,花藥卵形,黃色,雌蕊花柱長于雄蕊或近相等,上部彎曲成鉤狀或為環(huán)狀,有的花下部有明顯的膨大(子房)。氣芳香,味微甘澀。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鱗毛眾多常呈放射狀;花粉粒三角狀,具3個萌發(fā)孔,壁厚,直徑約40μm,導管螺紋。
|
化學成分 | 花含揮發(fā)油0.2%~0.4%,山柰酚(kaempfer-ol),花白素(leucoanthocyanjdin),脂肪油等[1]。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級干熱。
|
功效 | 生干生熱,芳香補腦,激發(fā)婦女性欲,平喘寬胸,防病除疫。
|
主治 | 主治濕寒性或黏液質(zhì)性疾病,如寒性腦虛,婦女性欲不振,氣喘胸痛,疾病流行。
《藥物之園》:“爽心悅志,補腦強心,強筋健肌。治情緒低落,心腦兩虛,下肢癱瘓,關節(jié)疼痛,筋肌松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3g。外用:適量?扇胝袈秳、糖漿劑、花膏、油劑、敷劑、鼻聞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少女和未婚青年女子不得鼻聞。
|
代用藥 | |
附方 | 1.治情緒低落,心腦兩虛 鼻聞新鮮沙棗花,或取適量沙棗花,研成細粉,制成鼻聞劑鼻聞。
2.治下肢癱瘓,關節(jié)疼痛,筋肌松弛 取適量沙棗花,煎湯內(nèi)服或制成油劑涂于患處。(1、2方出自《藥物之園》)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上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157 |
維藥名出處 | 《藥物之園》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