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La jiao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孜達日嘎,哈倫-諾告(興安盟)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稛o誤蒙藥鑒》稱:“生于熱帶的蔬菜,果紅色,內含多數(shù)黃色種子!辈⒏街参飯D1幅。上述植物形態(tài)、附圖特征與辣椒特征相符,故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孜達日嘎即辣角(辣椒)。
|
中藥材基原 | 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實。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辣椒 Capsicum annuum L.
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高40~80cm。單葉互生,枝頂端節(jié)不伸長而成雙生或簇生狀;葉片長圓狀卵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3cm,寬1.5~4cm,全緣,先端尖,基部漸狹。花單生,俯垂;花萼杯狀,不顯著5齒;花冠白色,裂片卵形;雄蕊5;雌蕊1,子房上位,2室,少數(shù)3室,花柱線狀。漿果長指狀,先端漸尖且常彎曲,未成熟時綠色,成熟后呈紅色、橙色或紫紅色,味辣。種子多數(shù),扁腎形,淡黃色;ü5~11月。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怕寒冷,尤怕霜凍,又忌高溫和暴曬,喜潮濕又怕水澇,比較耐肥。宜在土層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和透水性好的砂質壤土和兩合土上種植。不宜與布科植物連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方式。直播法:冬季翻耕休閑,驚蟄雪融后,每1hm2施土雜廄肥75000kg,并鋪撒翻耕均勻,按0.7~1.0m開溝作壟,灌水保墑。清明前后,在壟上開淺溝,條行直播,稀撒種子(種子撒播前需用溫水浸種),蓋土1cm厚,以不見種子為度。真葉在2~3片時,間苗1次。7~8片葉時,按株距15~16cm定苗。育苗移栽法:北方在3月中下旬,南方約在1月中上旬,把用溫水消毒的種子,按每10m2160~220g撒播于澆過底水的苗床上,當有1~2片真葉時分苗;并把健壯的苗移入營養(yǎng)缽,分苗溫床溫度應在20℃以上,當有8~10片真葉展開,約60d可移栽。
田間管理 定植緩苗后,要連鋤幾遍,以促根系生長。雨季要注意及時排水;熱雨后應進行“澇澆園”,在定植后10~15d進行第1次追肥,促莖葉生長,每1hm2可施硫銨225~300kg。開溝施入。在開始坐果后進行第2次追肥。每1hm2可施硫銨150~225kg,草木灰1500~2250kg,施后立即澆水。
病蟲害防治 應注意及時防治棉鈴蟲,可在蟲蛀果前及時噴藥。
|
采收加工 | 果實成熟后采摘,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果實呈長圓錐形或紡錘形,有的稍彎曲,長達10cm,有的更長,下端直徑1~2cm。外表鮮紅色或紅棕色,有光澤,頂端尖,基部微圓,萼宿存,五齒裂,殘有短果梗,果皮稍革質,內部空,由中隔分成2~3室,內有多數(shù)種子。種子扁平,腎形或圓形,直徑約5mm,厚約0.5mm。氣微,味辛辣。
以鮮紅色、有光澤、無破碎者為佳。
|
化學成分 | 果實含5種香莢蘭酰胺類:辣椒堿(capsai-cin)約69%,6,7-二紅辣堿(6,7-dihydrocapsaicin)約22%,去甲二氫辣椒堿(nordihvarocapsaicin)約7%[1],高辣椒堿(ho-modihydrocapsaicin)約1%,高二氫辣椒堿(homodlhvdrocansai-cin)約l%[2];此外,尚含兩種紅色素:辣椒紅素(capsanthin),辣椒玉紅素(capsorubin)約0.4%,以及胡蘿卜素(carotene)約0.06%[3]。
|
藥理作用 | 1.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 辣椒的輕微刺激對大鼠胃黏膜具有適應性細胞保護作用[1]。辣椒制成的調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2]。將辣椒總生物堿燙出液注入于狗胃壁漿膜下3星期后,可使胃壁產(chǎn)生急性潰瘍,藥液濃度越大潰瘍形成越明顯[3]。辣椒堿灌胃,可促進幽門結扎大鼠胃潰瘍形成,但不影響胃液成分。它還可促進利血平對大鼠的致潰瘍作用[4]。 2.對脂質過氧化的調節(jié)作用 肺組織與二氧化氮等氣體刺激劑接觸之后,可引起肺組織中脂質過氧化物產(chǎn)生,長期給予辣椒堿,則可明顯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如在接觸氣體刺激劑前后用辣椒堿短期處理也有效。大鼠肺切片體外研究表明,辣椒堿還能抑制吸煙誘導的脂質過氧化作用。辣椒堿體內、體外處理,對氯仿等化學刺激劑誘導的肺和肝組織切片脂質過氧化、Fe2+抗壞血酸誘導的肺和肝線粒體和微粒體部分脂質過氧化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還能抑制Fe2+抗壞血酸誘導的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5]。 3.抗菌作用 辣椒堿對蠟樣芽胞桿菌及枯草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6]。 4.其他作用 辣椒堿能劑量依賴性地引起人紅細胞溶血[7]。從辣椒中得到的含油樹脂類物質有較弱的致突變活性[8]。 |
性味 | 味極辛,性熱。效輕、糙、燥。
|
功效 | 調理胃火,消水腫,軟堅破痞,殺蟲。
|
主治 | 主治胃寒,消化不良,腹脹噯氣,浮腫,水腫,肛蟲,痔瘡。
|
用法用量 |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8.664
(2)Vincent K A,et a1.J Agr Food Chem,1987,35(5):777
(3)Terada S.C A,1983,99:174475t
藥理
(1)孫慶偉,等.中華消化雜志,1985,5(3):162
(2)Blumberger W,et a1. C A,1965,63:15420f
(3)李成日,等.延邊醫(yī)學院學報,1985,8(4):215
(4)M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