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Huang qin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巴布斯日布,協(xié)日-巴特爾,協(xié)日-渾欽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黏毛黃芩的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大,略呈圓錐狀,外皮褐色。莖方形,高25~60cm,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葉對生,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5cm,寬3~12m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全緣,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毛,中肋有短毛;無柄或有短柄。總狀花序腋生,花偏向一方;萼鐘形,被白色長柔毛,先端2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長,花冠筒上部膨大,基部甚細,紫色,長2~2.5cm,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二強;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著生。小堅果4,近圓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草原、高燥礫質(zhì)的山坡。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四川、云南等地。
2.黏毛黃芩 Scutellarla viscidula Bge.
形態(tài)與黃芩相似,惟植株較矮,高僅10~27cm,花淡黃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堅果被長柔毛;ㄆ5~8月,果期7~8月。
生于破礫地、荒地或草坡。分布于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涼爽氣候,耐嚴寒,耐旱,耐瘠薄,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的低溫。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的中性或微堿性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忌連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或分根繁殖。種子繁殖:可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省勞力,根條長,杈根少,產(chǎn)量高。春播3~4月;秋播8月中旬,開溝條播,行距30~45cm。每1hm2用種量15kg左右。幼苗出齊后,分2~3次間苗,保持株距12~15cm。分很繁殖:即挖取尚未萌發(fā)的3年生黃芩根莖,切取主根留供藥用,然后根據(jù)根莖生長的自然形狀分切成若干塊,每塊有芽眼2~3個即可栽種。
田間管理 在出苗期應(yīng)保持土壤濕潤;適時松土除草;每年追肥2~3次,6~7月為生長旺盛期,可追施入畜糞肥或硫酸銨或過磷酸鈣等。除留種地外,抽出花序之前應(yīng)剪去花梗。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枯病,可清潔田園,發(fā)病初期噴灑1:1:20O波爾多液,或用50%多菌靈100O倍液防治。根腐病,注意排水,實行輪作。蟲害有黃芩舞蛾,可用90%敵百蟲防治。
|
采收加工 | 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選生長3~4年的植株。將根挖出后除去莖苗、須根及泥土,曬至半干時撞去栓皮,再曬至全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1)黃芩 根呈圓錐形,多扭曲,長5~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粗糙,有明顯的縱向皺紋或不規(guī)則網(wǎng)紋,具側(cè)根殘痕,頂端有莖痕或殘留莖基。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木部枯朽,棕黑色或中空者稱“枯芩”。氣微,味苦。
以條長、質(zhì)堅實、色黃者為佳。
(2)黏毛黃芩 根多細長,圓錐形或圓柱形,長7~15cm,直徑0.5~1.5cm。表面與黃芩相似,很少中空或腐朽。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1)黃芩 木栓層多除去或殘存數(shù)列,細胞多呈扁平狀,偶見單個石細胞散在。栓內(nèi)層狹窄。韌皮部較寬廣,約占根直徑的1/3,有多數(shù)韌皮纖維與石細胞,石細胞多分布于外側(cè),韌皮纖維分布于內(nèi)側(cè),韌皮射線寬闊,為10~25列整齊的細胞。形成居多成環(huán)。本質(zhì)部約占根直徑的2/3,木質(zhì)部束6~10,木射線寬廣而平直,7~25列薄壁細胞,導(dǎo)管直徑16~60μm。老根中央有一至數(shù)個同心排列的木栓環(huán)。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2)黏毛黃芩 木栓展為5~8列細胞。韌皮部約占根直徑的1/3,有纖維散在,偶見極小石細胞。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部束7~13,木射線7~21列薄壁細胞,導(dǎo)管直徑40~80μm。中央有木栓環(huán),外側(cè)有石細胞散在。
粉末特征:深黃色。①韌皮纖維微黃色,梭形,兩端尖或鈍圓,長51~200(~270)μm,直徑9~33μm,壁甚厚,木化,孔為明顯。②石細胞類方形、類圓形、橢圓形、類多角形、紡錘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24~48μm,長85~160μm,壁厚至24μm。③紡錘形木薄壁細胞常伴于導(dǎo)管分,壁稍厚,非木化,細胞中部有菲薄橫隔。④韌皮薄壁細胞紛錘形或長圓形,壁有時呈連珠狀增厚。⑤網(wǎng)紋、具線紋孔導(dǎo)管直徑約至72μm,導(dǎo)管分子較短,端壁傾斜,常延長成尾狀;有時呈扭曲狀。⑥木纖維細長,壁稍厚,具斜紋孔或具緣紋孔。另有淀粉粒,木栓細胞。
理化鑒別 (1)取粉末2g,置100ml錐形瓶中,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濾過。取濾液lm1,加醋酸沿試液2~3滴,即發(fā)生橘黃色沉淀;另取濾液lm1,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顯紅色。(檢查黃酮)
(2)薄層色譜 ①取粉末lg,加乙醚40ml于索氏提取器中回流提取至醚液無色,濃縮至干,以70%乙醇5ml溶解,作供試品溶液。取黃芩素和漢黃芩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子同一0.25mol/L草酸硅膠G薄板上,以氯仿-甲醇(1O:1)展開,于紫外燈(365nm)下觀察,黃芩素、漢黃芩素均為暗灰棕色。②上述乙醚提取以后的殘渣,揮盡乙醚,加50%乙醇浸泡過液,回流2h,乙醇提取液作供試液。以黃芩苷為對照品,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板上,以氯仿-甲醇-丁酮-乙酰丙酮(16:1O:5:1)展開,于紫外燈(365nm)下觀察,黃芩苷為暗斑。
品質(zhì)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規(guī)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黃芩苷(C21 H18O11)不得少于9.0%。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黃芩煎劑在體外對葡萄球菌、溶化性鏈球菌、霍亂弧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肺炎鏈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也有抑制作用[1]。黃芩水煎劑對各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2]。 2.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應(yīng) 大鼠灌服黃芩甲醇提取物、黃芩苷對角叉菜膠引起的足腫有抑制作用。黃芩甲醇提取物及黃酮單體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素對佐劑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抑制作用[3]。大鼠灌服黃芩水提取物對被動皮膚過敏反應(yīng)(PCA)有明顯抑制作用[4]。黃芩素與黃芩苷對致敬豚鼠離體回腸與離體氣管由抗原產(chǎn)生的收縮有明顯抑制作用[5]。 3.降壓和利尿作用 麻醉犬灌服黃芩浸劑或醇提取物可使血壓明顯下降。麻醉犬靜注黃芩苷后,尿量開始增加,20min達最高(原尿量的2倍)。黃芩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黃芩苷均可使麻醉兔尿量增加[6]。 4.降血脂作用 大鼠灌服黃芩黃酮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可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黃芩粉、黃芩苷或黃芩素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7]。 5.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 在體外,黃芩素、漢黃芩素可抑制膠原和ADP誘導(dǎo)的血小板聚集,對花生四烯酸誘導(dǎo)的血小板聚集,黃芩素和漢黃芩素有抑制作用。黃芩素和黃芩苷還可抑制凝血酶活性而具有抗凝作用[8]。 6.抗氧化作用 黃芩能顯著抑制過氧化脂質(zhì)的生成。黃芩苷有明顯清除自由基作用,也可對抗氧自由基對人血紅蛋白的氧化破壞,并可抑制氧自由基誘發(fā)的人紅細胞脂質(zhì)過氧化[9]。 7.鎮(zhèn)靜、解熱作用 黃芩對實驗動物均表現(xiàn)明顯鎮(zhèn)靜作用。黃芩苷可抑制小鼠的自發(fā)活動。黃芩煎劑,黃芩苷均可使傷寒混合菌苗發(fā)熱家兔退熱。對用酵母人工發(fā)熱家兔灌服煎劑亦有解熱效果[6]。 8.其他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黃芩甲醇提取物對。α-萘基異硫氰酸鹽(ANIT)誘發(fā)的肝損害有保護作用[10]。黃芩醚提取物在體外對白血病L1210細胞有細胞毒作用[11]。黃芩注射液可使腎損害模型大鼠的尿排量和血中升高的尿素氮明顯降低[12]。黃芩煎劑能明顯延緩白內(nèi)障的發(fā)生[13]。黃芩苷可顯著降低鏈脲菌素引起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紅細胞中的山梨醇[14]。煎可使麻醉犬膽汁分泌增加[6]。 |
性味 | 味苦,性寒。效鈍、輕。
1.《無誤蒙藥鑒》:“味極苦!
2.《蒙藥學》:“寒、鈍、輕!
|
功效 | 清熱,解毒。
|
主治 | 主治毒熱癥。
《無誤蒙藥鑒》:“清毒熱!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中華醫(yī)學雜志,1973,(7):417
(2)潼戶道夫,等.藥學雜志.(日),1975,95(1):108
(3)Popova T P,et a1.C A,1975.(8):28553z
(4)于留榮,等.藥學學報,1984,19(5)397
藥理
(1)劉國聲.中華新醫(yī)學報,1950,1(2):95
(2)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5(4):286
(3)Kubo M,et a1.Chem Pharm Bul1,1984,32(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