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Xin ba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罕沖色日高,阿拉坦-陶魯蓋圖-巴嘎-阿給,罕沖,哈屯-烏布斯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墩J藥白晶鑒》稱:“罕沖為阿給類。”《無誤蒙藥鑒》載:“生于山巖腳,莖細,葉灰藍色,高拃余,花黃色者為罕沖色日高。”上述植物生境、形態(tài)特征與蒙醫(yī)所認用的芯芭的生境、形態(tài)特征相符,故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罕沖色日高即阿拉坦-阿給(芯芭)。
|
中藥材基原 | 為玄參科植物達烏里芯芭和蒙古芯芭的全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達烏里芯芭Ombaria dahurica L.
多年生草本,高4~20cm。全株密被白色絹毛而呈銀灰白色。根粗壯。莖直,基部多分枝,叢生。葉對生或莖上部互生,無葉柄;葉片披針形、條狀披針形或條形,長7~20mm,寬1~3.5mm,先端具1/小刺尖頭,被白色絲狀柔毛尤以下面更密。小苞片條形或披針形,長12~20mm,寬1.5~3mm,全緣或具1~2小齒,通常與萼管基部緊貼;萼筒長5~10mm,通常有脈11條,萼齒5,鉆形或條形,長為萼筒的2倍左右,齒間常生有1~2枚附加小齒;花冠黃色,長3~4.5cm,二唇形,外面被白色柔毛,內(nèi)面有腺點,下唇3裂,較上唇長,在其二裂口后面有褶襞兩條,中裂片較側裂片略長,裂片長橢圓形,先端鈍;雄蕊露于花冠喉部,著生于花管內(nèi)靠近子房的上部處,花絲基部被毛,花藥長倒卵形,縱裂,長約4mm,寬約1.5mm,頂端鈍圓,被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細長,自上唇先端下方伸出,彎向前方,柱頭頭狀。蒴果革質(zhì),長卵圓形,長10~13mm,寬7~9mm;種子卵形,長3~4mm,寬2~2.5mm;ㄆ6~8月,果期7~9月。
生于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山地草原上。分布于黑龍江、內(nèi)蒙古、河北等地。
2.蒙古芯芭 Cymbaria mongolica Maxim.
本種與上種的主要區(qū)別為:全株帶綠色,莖常彎曲而后斜升。小苞片長10~15mm,萼西長為萼筒的2~3倍,齒間具1~2偶有3個長短不等的條狀小齒,有時甚小或無;下唇3裂片近于相等,倒卵形;花絲基部被柔毛,花藥外露,通常頂端無毛或偶有少量長柔毛。花期5~8月。
生于山坡。分布于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5~8月,采集帶花全草,除去泥沙等雜質(zhì),陰干。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微苦,性涼。
|
功效 | 燥協(xié)日烏素,清熱,止痛,止血,止癢,消腫。
|
主治 | 主治心、肺、腎等臟器急熱,疫熱,關節(jié)協(xié)日烏素病,協(xié)日烏素瘡,關節(jié)疼痛,外傷,膿瘍,膿腫,傷口滲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外用:5~10g,水煎洗患部。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Szigeti J,et a1.C A,1981,94:171082y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