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yǔ)拼音 | Ku teng
|
傣藥名 | 嘿吻牧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蘿藦科植物南山藤的莖及根。傣語(yǔ)“嘿”指藤本植物,“吻”指毒,“牧”指豬傣醫(yī)用該藥作為大解藥,治飲食不潔或中毒反應(yīng)以及婦科病。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南山藤 Dregea volubilis(1.f.)Benth.exHook.f.
木質(zhì)大藤本。莖有皮孔,枝條灰褐色,有小瘤狀凸起。單葉對(duì)生,葉片闊卵形或近圓形,頂端急尖或短漸尖,塞部楔形或淺心形,側(cè)脈每邊4條;葉柄長(zhǎng)2.5~6cm。傘形狀聚傘花序,腋生,倒垂;萼片外面具柔毛,內(nèi)有腺體;花冠黃綠色,有香氣;副花冠裂片生于雄蕊的背面,肉質(zhì)膨脹,內(nèi)角呈延伸的尖角;子房被疏柔毛,花柱短,柱頭頂端圓錐狀凸起。蓇葖果,披針狀圓柱形,外果皮被白粉,具有多皺棱條或縱肋。種子廣卵形,扁平,棕黃色。花期4~9月,果期7~12月。
生于海拔500~1700m的村旁路邊、灌叢中。分布于臺(tái)灣、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取根、莖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莖含南山藤著(dregoside)A[1],南山藤屬苷(dregeoside)Ap1、A。1、Aa1、A11、C11、Kp1、Ka1、H、Dp1、Da1、Gp1、 Gal[2,3]。根含α一甲基茯苓雙糖苷(α-methylpachybioside),α一甲基牙節(jié)雙糖苷(α-methyldredehongbioside)[4]。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性涼。入風(fēng)、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止咳化痰,消腫止痛,祛風(fēng)利水。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粉或煎湯,根、莖25~50g;或用水磨汁服。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壓汁擦。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lèi)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Hayashi K,et a1.Chem Pharm Bull,1969,17:2692
[2]Yoshimura S I,et al.Chem Pharm Bull,1983,31(11):3971
[3]Yoshimura S I,et al.Chem Pharm Bull l985,33(6):2287
[4]丘明華,等.植物學(xué)報(bào),1988,30(3):297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