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Qion nian jian
|
傣藥名 | 芒荒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千年健 Homalomena occulta(Lour.) Schott
又名:香芋、團芋(云南),假艻芋(廣東)。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粗約1.5cm。肉質(zhì)根圓柱形,粗3~4mm,密被淡褐色短絨毛,須根稀少,纖維狀。常具高30~50cm的直立地上莖。鱗葉線狀披針形,長15~16cm,基部寬約2.5cm,向上漸狹,銳尖;葉柄長25~40cm,下部具寬3~5mm的鞘;葉片膜質(zhì)至紙質(zhì),箭狀心形至心形,長15~30cm,寬10~28cm,先端驟狹漸尖; Ⅰ級側(cè)脈7對,Ⅱ、 Ⅲ 級側(cè)脈多數(shù),細弱;ㄐ騦~3,生于鱗葉腋,序柄短于葉柄,長10~15cm;佛焰苞綠白色,長圓形至橢圓形,長5~6.5cm,花前席卷成紡錘形,粗3~3.2cm,盛花時上部略展開成短舟狀,具長約1cm的喙;肉穗花序具短梗或無,長3~5cm;雌花序長l~l.5cm,粗4~5mm;雄花序長2~3cm,粗3~4mm;子房長圓形,基部一側(cè)具假雄蕊1枚,柱頭盤狀;子房3室。種子褐色,長圓形;ㄆ7~9月。
生于海拔100~1000m的山谷、溪河邊、林下。分布于海南、廣西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采收,洗凈,用水稍浸,撈出,切片,曬干,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根莖呈圓柱形,稍彎曲,有的略扁,長15~40cm,直徑0.8~1.5cm。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粗糙,有多數(shù)扭曲的縱溝紋、圓形根痕及黃色針狀纖維束。質(zhì)硬而脆,折斷面紅褐色,黃色針狀纖維束多而明顯,相對另一斷面呈多數(shù)針眼狀小孔及有少數(shù)針狀纖維束。氣香,味辛、微苦。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細胞有的殘存,棕色;窘M織中散有大的分泌腔,分泌細胞靠外側(cè)較多,內(nèi)含黃色至棕色分泌物;黏液細胞較大,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草酸鈣簇晶散在;維管束外韌型及周水型,散列,外韌型維束管外側(cè)常伴有纖維束,單一纖維束少見,纖維壁較厚,木化。
粉末特征:淡棕色。纖維完整者呈長紛錘狀或棱狀,少數(shù)呈條狀,末端鈍或稍尖,有的分叉,或呈尾突狀,長至1012μm,直徑18~80μm,壁大多甚厚,約至25μm,少數(shù)壁薄,層紋明顯,孔溝密。草酸鈣針晶多成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少數(shù)散離,長65~140μm,黏液細胞橢圓形或闊橢圓形,有的壁略增厚。導管主為螺紋導管,罕見螺狀梯紋,直徑約至50μm。另有草酸鈣簇晶、木栓組織等。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樣品粉末50g,提取揮發(fā)油,加等量乙酸乙酯稀釋后,點于硅膠G板上,以芳樟醇、α-蒎烯、β-蒎烯為對照品。以己烷一乙酸乙酯(8:15)為展開劑,展距15cm,用5%香草醛濃硫酸試液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1.抗菌、抗病毒作用 所含揮發(fā)油有抑制布氏桿菌(牛544、羊16、豬1330型)的作用[1]。采用原代人胚肌皮單尾細胞組織培養(yǎng)技術,細胞瓶內(nèi)同時加入千年健水提取物和Ⅰ型單純皰疹病毒,千年健有一定抗病毒作用[2]。
2.氣管平滑肌松弛作用 干年健醇提取液對離體豚鼠氣管有明顯抗組胺收縮作用[3]。
3.抗血凝作用 用人血纖維蛋白原試管法測定,千年健水提取液有明顯抗凝血作用[4]。
4.抗炎鎮(zhèn)痛作用 干年健甲醇提取物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炎癥水腫,也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表明本品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5]。
5.其他作用 千年健提取物能抑制鈣通道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6]。
|
性味 | 味苦、微麻,氣香,性溫。入水、土塔。
|
功效 | 調(diào)補水血,除風止痛,續(xù)筋接骨。
|
主治 | 主治“攏栽線栽歪,賀接賀辦”(心慌心悸,頭痛頭昏),“阻傷,路哈”(跌打損傷,骨折),“攏梅蘭申”(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加酒炒熱敷。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三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46
藥理
[1]劉國聲,等.藥學通報,1984,19(12):12
[2]鄭民實.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0,10(1):39
[3]向仁德,等.中草藥,1985.16(2):22
[4]歐興長,等.中草藥,1987,18(4):21
[5]易建文.中藥材,1993,16(10):37
[6]王序,等.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86,18(1):31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