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銅通美
|
年份 | domh tong hmei
|
別名 | |
來源 | |
形態(tài)特征 | 藤本,莖和分枝無毛。三出復(fù)葉,對生,小葉片近草質(zhì),卵形或狹卵形,長3~12厘米,寬2~7.5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全緣,兩面無毛,無皺紋;o花瓣,萼白色;圓錐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基部常無扁平芽磷;苞片小,鉆形。瘦果鐮刀狀狹卵形或狹倒卵形,有柔毛;宿存花柱有長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坡疏林及灌叢中或山谷、溪邊。產(chǎn)于廣西富川、鐘山、賀州、桂平、北流、上思、大新、田陽、都安、融水、金秀等縣市;分布于廣東、福建、臺灣、江西、湖南、貴州等省省份;越南、日本也有。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苦、辛,性溫。
|
功效 | 利尿消腫,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散瘀,接骨。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治風(fēng)濕痹痛、偏頭痛、腎炎水腫、尿路感染、骨便喉、乳腺炎、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威靈仙根含原白頭翁素[1]及以常春藤皂甙元、表常春藤皂甙元和齊墩果酸為甙元的皂甙:威靈仙-23-O-阿拉伯糖皂甙(Cp0)、威靈仙單糖皂甙(CP1)、威靈仙二糖皂甙(CP2)、威靈仙三糖皂甙(CP3)、威靈仙三糖皂甙(CP4)、威靈仙三糖皂甙(CP5)、威靈仙三糖皂甙(CP6)、威靈仙四糖皂甙(CP7)、威靈仙四糖皂甙(CP8)、威靈仙五糖皂甙(CP9)、威靈仙五糖皂甙(CP10)、威靈仙-23-O-葡萄糖皂甙(CP2a)、威靈仙表二糖皂甙(CP3a)、威靈仙四糖皂甙(CP7a)、威靈仙四糖皂甙(CP8a)、威靈仙五糖皂甙(CP9a)、威靈仙五糖皂甙(CP10a)、威靈仙二糖皂甙(CP2b)、威靈仙二糖皂甙 (CP3b)等[2-6]。
|
藥理 | 1.鎮(zhèn)痛作用 熱板法實(shí)驗(yàn)表明,腹腔注射威靈仙煎劑2.5g/kg,能提高小鼠痛閾[1]。 2.利膽作用 100%威靈仙煎劑和200%醇提取物3ml/kg~4ml/kg灌胃,均能促進(jìn)大鼠膽汁分泌。200%醇提取物0.5ml/kg~1ml/kg靜脈注射能迅速促進(jìn)麻醉犬膽汁分泌及松弛總膽管末端的括約肌,更有利于膽汁分泌[2]。 3.對平滑肌作用 麻醉犬灌服威靈仙煎劑,可使食管蠕動節(jié)律增強(qiáng),頻率加快,幅度增大。對離體兔腸平滑肌,有對抗組胺的興奮作用[3]。本品醇提取物能直接松弛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并可對抗乙酰膽堿和組胺引起的回腸收縮[2]。 4.抗微生物作用 本品100%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咕行С煞挚赡苁窃最^翁素及其聚合物白頭翁素。原白頭翁素對革蘭陽性及陰性細(xì)菌和真菌都具有較強(qiáng)的抑制作用,對鏈球菌的有效濃度為1:60000;對大腸桿菌為1:83000-1:33000;對白色念珠菌為1:10000[4]。威靈仙水浸劑(1:3)體外對奧杜盎小芽胞癬菌有抑制作用[5]。此外,其根莖與須根煎劑均有抑制伯氏鼠瘧原蟲的作用[6]。 5.毒性 原白頭翁素具刺激性,接觸過久可使皮膚發(fā)泡,黏膜充血。原白頭翁素易聚合成白頭翁素,白頭翁素為威靈仙有毒成分,服用過量可引起中毒[2]。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南京藥學(xué)院《中草藥學(xué)》編寫組:《中草藥學(xué)》(中冊),第一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237。 [2]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79,27:2388. [3]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2827. [4]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3555. [5]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859. [6]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3340.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沈陽醫(yī)學(xué)院:《科研資料匯編》,1958,(2):11。
[2]耿寶琴等:《中藥通訊》,1985,10(9):37。
[3]《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第一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614。
[4]Baer H,et al.J Biol Chem,1946,(162):65.
[5]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6]曾國琦等:《福建醫(yī)藥雜志》,1988,10(5):35。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