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結(jié)棒咪
|
年份 | jiaih mbungv miev
|
別名 | 雞骨草、母雞草、石門坎、大黃草、黃頭草、紅母雞草
|
來源 | 蝶形花科植物廣州相思于Abrus cantoniensis Hance的全草。
|
形態(tài)特征 | 纏繞木質(zhì)小藤本,莖細(xì),從根頂部即多分枝,黑褐色,被毛。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7~12對,對生,長方形,長0.5~1厘米,寬0.2~0.5厘米,頂端圓形或截形,有小突尖,基部近圓形或截形,邊全緣,下面被緊貼的粗毛;ㄗ霞t色,蝶形;總狀花序腋生,有花數(shù)朵。莢果扁平,長橢圓形,長2.5~3厘米,寬約1厘米,頂端有短喙,被毛;種子6~8顆;ㄆ3~4月,果期5~6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野荒蕪處或灌叢中。產(chǎn)于廣西南寧、武鳴、鐘山、金秀等縣市;分布于廣東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秋冬初季采,扎把或切段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甘、淡,性涼。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舒肝止痛。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30~60克,水煎服。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 |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Sakai Y,et al.Chem Pharm Bull,1990,38(3):824. [2]Takeshit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9,37(3):846. [3]于德泉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62,9(7):424。 [4]Wong S M,et al.Planta Med,1982,46(3):191.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劉錫玖等:《皖南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0,9(3):6。
[2]Takeshita T,et al.J Pharmacobio-Dyn,1990,13(3):54.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