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老班藥(瑤族經(jīng)典用藥)
|
二級分類 | 五虎
|
分類 | |
年份 | faaux gemh ndomh maauh
|
別名 | 崖花海桐、來了亮、滿山香、五月上樹風
|
來源 | 海桐花科植物海金子Pittosporum illicioides Makino的根、莖、葉。
|
形態(tài)特征 | 常綠灌木或喬木,高1~6米;小枝輪生,無毛。單葉互生,近集生于枝項,葉片倒卵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5~4.5厘米,頂端民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邊全緣,波狀。傘房花序項生,有花1~12朵;花5數(shù),淡黃白色,萼片長約2毫米,花瓣長8~10毫米;子房上位,密生短毛。蒴果圓球形或呈三角狀球形,長約1.5厘米,果柄長2~4厘米,種子暗紅色;ㄆ谙募,果期秋季。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坡疏林或灌叢中。產(chǎn)于廣西藤縣、賀州、鐘山、富川、昭平、蒙山、金秀等縣市;分布于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北、河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切片曬干備用或鮮用隨采。
|
性味 | 根、樹皮、葉,味苦、辛,性溫。種子,味苦,性寒。
|
功效 | 根、樹皮、葉,祛風活絡,散瘀止痛,活血止血,解毒消腫。種子,澀腸固精,清熱消腫。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根10~30克,樹皮9~60克,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鮮葉適量搗敷。
|
方例 | 1.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上山虎(海金子)、入山虎(兩面針)、凡這緊(穿破石)、雙鉤鉆(鉤藤)、麻骨鉆(買麻藤)、四方鉆(四方藤)、小鉆(南五味子)、巴卡緊(五加皮)、浸骨風(燈籠草)、九層風(雞血藤)、大腸風(光軸苧葉蒟)、五爪風(粗葉榕)、金線風(粉葉輪環(huán)藤)各適量,米雙酒浸沒七天后每服15~30毫升,并外搽。貧血加肥心使(茜單)根、謀見亮(把天門)、九節(jié)風(接骨金粟蘭)、小白背風(芒毛苣苔)。腰痛加紅九牛(毛杜仲藤)。
2.抗旱孕 上山虎(海金子)樹皮30克~60克,每天1劑,水煎取汁沖酒分2次服。
3.閉經(jīng) 上山虎(海金子)30克,下山虎(白株樹)30克,扁化(金耳環(huán))15克,大腸風(光軸苧葉蒟)30克,毛老虎(黃杜鵑)15克,大紅鉆(異形南五味子)30克,米雙酒1000毫升浸泡,每服30毫升,每天3次。
4.坐骨神經(jīng)痛 上山虎(海金子)30克,入山虎(兩面針)15克,歇緊衣垂(清風藤)15克,大腸風(光軸苧葉蒟)15克,九層風(雞血藤)15克,紅弱亮(對葉榕)15克,水煎服。并用上山虎(海金子)、紫九牛(翼核果)、下山虎(白珠樹)、九節(jié)風(接骨金粟蘭)、過山風(南蛇藤)、仁同緊(鷹不樸)各適量,水煎外洗患肢。
5.撞紅 上山虎(海金子)、干緊咪(地桃花)各15克,結(jié)公旁(雞冠花)6克,烈亮使(鐵樹)葉6克,元心亮(蘇木)9克,水煎服。用勤人旁(金銀花)30克,配豬瘦肉蒸服。如病初起可先用榮元(雄黃)1.5~3克,研末沖酒服。
|
化學成分 | |
藥理 |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
藥理參考文獻 | |
附注 | 與本種效用近同,形態(tài)相似亦稱上山虎的有光葉海桐Pittosporumglabratum Lindl.,不同在于其子房無毛,蒴果卵形,長達2.5厘米;少花海桐Pit-tosporum pauciflorum Hook.et Arn,不同在于其葉狹長圓形或狹倒披外形,最寬2.5厘米,萼片較長,4~5毫米,果柄較短1~1.5厘米。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