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國藥典》(2000年版)。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酒黃芩100g,瓜蔞仁霜100g,半夏(制)150g,膽南星150g,陳皮100g,苦杏仁100g,枳實100g,茯苓100g。 |
加減 | |
功效 | 清肺化痰。 |
主治 | 用于肺熱咳嗽,痰多黃稠,胸脘滿悶。 |
制備方法 | 除瓜蔞仁霜外,其余黃芩等7味粉碎成細粉,與瓜蔞仁霜混勻,過篩。另取生姜1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次6-9g,日2次口服;小兒酌減。 |
用藥禁忌 | 1.本方為清肺化痰之代表方,多用于肺經(jīng)痰熱之咳嗽,哮喘等病證。2.無實火熱痰或體弱便溏者勿用,風寒咳嗽和干咳無痰者不宜服用,孕婦忌服。3.忌食辛辣物。4.同名異方有《丹溪心法附余》方、《沈氏尊生書》方及《雜病源流犀燭》方等,其組成及功能主治各異,應注意對癥施治。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鎮(zhèn)咳,祛痰,平喘,抑菌,免疫調(diào)節(jié)等作用。 1.鎮(zhèn)咳、祛痰、平喘;杏仁、半夏具有較強的鎮(zhèn)咳作用;陳皮、膽南星、半夏均具有祛痰作用;陳皮可對抗組胺所致支氣管痙攣而有平喘作用,杏仁亦可平喘。 2.抑菌:黃芩、陳皮、茯苓、半夏對多種菌有抑制作用;枳實且有抗結(jié)核桿菌,半夏有抗真菌的作用。 3.免疫調(diào)節(jié):茯苓和黃芩可促進機體的免疫機能,黃芩亦可抑制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本品為灰黃色的水丸;氣微,味苦。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guān)的各項規(guī)定。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糊化淀粉團塊無色。不規(guī)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草酸鈣針晶成束,長32-144μm,存在于黏液細胞中或散在。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組織中。網(wǎng)紋細胞橢圓形、長方形或多角形,壁非木化,網(wǎng)孔類圓形。纖維淡黃色,梭形,壁厚,孔溝細。石細胞橙黃色,貝殼形,壁較厚,較寬一邊紋孔明顯。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