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金匱要略206前年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白頭翁6g,甘草6g,阿膠6g,秦皮9g,黃連9g,黃柏9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產(chǎn)后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膿血,氣血不足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3次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腸源性慢性腹瀉應(yīng)用本方加味:白頭翁15g,黃連3g,黃柏9g,秦皮9g,炙甘草9g,阿膠15g(烊化),滇三七2g(研粉),紅參5g(另蒸),每日1劑,水煎2次服。5劑為1療程,間隔5日繼進(jìn)5劑,共用4個療程。治療484例,男299例,女185例;年齡10-76歲;病程在2個月至18年。療效標(biāo)準(zhǔn):痊愈: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追訪2年無復(fù)發(fā);顯效:癥狀消失,體征消失不完全,追訪2年之內(nèi)有復(fù)發(fā);好轉(zhuǎn):癥狀改善,體征無變化;無效:病情無變化,或趨于惡化者。結(jié)果:痊愈247例,顯效110例,好轉(zhuǎn)108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96%。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