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1,12(9):395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5g,白芍15g,黨參12g,茯苓12g,丹參20g,川橘葉10g,甘草8g。 |
加減 | 脅痛加柴胡8g,郁金10g;脹滿加香附、香橡皮各10g;納呆加雞內(nèi)金10g,炒谷麥芽各12g;便溏加苡仁30g,佩蘭10g;口干苦加麥冬12g,黃芩8g;失眠多夢加酸棗仁、夜交藤各15g;乏力加太子參或黃芪12g;痞塊加三棱10g,鱉甲15g。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肝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肝炎78例中,男51例,女27例;年齡15-52歲;病程8月至10年。中醫(yī)分型為肝氣郁結(jié)、氣滯血瘀、脾氣虛弱、肝腎陰虛及肝郁脾虛5型。結(jié)果:主癥基本消失,肝功復(fù)常,肝脾大小如常人為臨床近期治愈,共26例;癥狀明顯改善,肝脾縮小,肝功接近正常為顯效,共14例;主癥好轉(zhuǎn),肝功較治療前進(jìn)步為好轉(zhuǎn),共21例;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及肝功能均無變化為無效,共17例;總有效率為78.20%。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