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壽世保元1615年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懷生地黃240g,山茱萸120g,懷山藥120g,白茯苓90g,牡丹皮90g,澤瀉90g,麥冬90g,五味子60g。 |
加減 |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效 | |
主治 | 腎虛喘嗽。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服9g,空腹時(shí)用姜湯送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應(yīng)用本方加味:南沙參、天冬、麥冬、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五味子、百合、炙百部、玉竹。水煎服,1日1劑,10日為1療程,一般服藥1-3個(gè)療程。氣虛甚者加黃芪;干咳者加炙紫菀;以盜汗為主者重用山萸肉。治療肺結(jié)核潮熱盜汗150例中,屬93例,女57例;年齡16-78歲。結(jié)果:潮熱盜汗消失者14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7.3%[1]。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