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078-1085年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縮砂仁30g,半夏(湯,炮七次) 30g,杏仁(去皮、尖) 30g,人參30g,甘草(炙)30g,赤茯苓(去皮) 60g,藿香葉60g,白扁豆(姜汁略炒) 60g,木瓜60g,香薷120g,厚樸(姜汁制)120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轉(zhuǎn)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
制備方法 | 銼。 |
用法用量 | 每服12g,用水220ml,加生姜3片,棗子1枚,煎至160ml,去滓,不拘時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小兒傳染性肝炎:應用本方:藿香、厚樸、杏仁、砂仁、陳皮、半夏、木瓜、茯苓、生姜、甘草,黃疸屬陽黃者加茵陳、大黃;屬陰黃者加通草、桂枝;脅下痞塊,疼痛者加丹參、郁金;恢復期去杏仁,加白術、雞內(nèi)金、焦三仙。治療小兒傳染性肝炎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齡2-14歲。均經(jīng)西醫(yī)診斷、化驗檢查,確診為傳染性肝炎,其中急性無黃疸性肝炎116例,急性黃疸型肝炎84例。結(jié)果:經(jīng)治后,谷丙轉(zhuǎn)氨酶、麝濁、麝絮、黃疸指數(shù)均降為正常。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