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白走馬胎、鹽巴菜、木桃果、長葉子老重。 |
漢語拼音 | da huang sh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大風子科植物梔子皮的根及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梔子皮 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褐色,皮孔灰白色。葉大型,橢圓形至闊橢圓形,長15-30cm,寬8-15cm,或有時長達40cm,寬達18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下面近無毛或有灰黃褐色柔毛,葉緣有細鋸齒。雌雄異株;雄花圓錐花序,頂生,長達8cm,花萼3-4,深裂,外面被氈狀毛,花瓣缺;雄蕊多數(shù);雌花較大,單朵頂生。蒴果橢圓形或狹卵形,長8-10cm,外果皮革質(zhì),被氈狀毛,從先端向下4-6瓣開裂,各裂瓣再沿自胎座基部向上至中部又分裂成2瓣而脫落。種子多數(shù),周圍有翅。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在低海拔80m地區(qū)引種栽培,生長良好,正常開花結果。在高溫多雨的季節(jié)生長迅速,冬季低于10℃時植株停止生長。土壤以上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一般栽培5-7年后才開花結果,秋后果實陸續(xù)成熟,應分批采收,最好選頭兩批成熟而飽滿的果實留種。翌年3-4月條播。按行距30cm開橫溝,溝深3cm,按行株距5cm下種1粒,覆土2cm,澆水保濕。育苗1年。按行株距350cm×350cm開穴,每穴種1粒。種前修剪部分葉片,種植時要求根系舒展,覆土壓緊。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去泥土,切片,曬干;剝?nèi)淦,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
功效分類 | 祛風除濕藥;活血通絡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肝炎;貧血 |
用法用量 | 煎湯,9-12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Itoa orientalis Hemsl. |
科屬分類 | 大風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