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鐵刷子、 血人參、山紅花、紅苦刺。 |
漢語拼音 | xue ren shen |
英文名 | Root of Velutinous Indigo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茸毛木藍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茸毛木藍 灌木,高1-3m。全株被黃褐色長茸毛。葉互生;托葉線狀披針形;葉柄極短;奇數(shù)羽狀復葉長10-20cm,小葉41-51片,葉片長圓狀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5-2.5cm,寬約0.5cm,先端圓,有針狀小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密被長柔毛?偁罨ㄐ蛞干蝽椛唛L梗,花多數(shù),長約1cm;花萼杯 狀,斜形,外面密被長柔毛;蝶形花冠紫紅色;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花柱內彎,柱頭小。莢果圓柱形,長3-4cm,密生柔毛,內有種子10余顆;ㄆ4-7月,果期8-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700-2400m處的向陽山坡或山地疏林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后采收,洗凈,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苦;性溫 |
歸經 | 肝;腎;大腸經 |
功效 | 滋陰補虛;調經攝血;活血舒筋 |
功效分類 | 養(yǎng)陰藥 |
主治 | 崩漏;體虛久;腸風下血;潰瘍不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肝硬化;疳積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5-60g;或燉肉。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漏底傷寒,下痢日久體虛: 血人參二兩。蒸雞或燉肉吃。②治外傷潰瘍日久,氣血兩虛: 血人參二兩。燉肉吃。③治大腸下血: 血人參、羊奶奶根各二兩,小血藤一兩,棗兒紅五錢。燉豬大腸吃。(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貴州民間方藥集》:補虛弱無力,腎虧,陰虛。 2.《貴州民間藥物》:滋陰,補腎,調經,活血。 3.《云南中草藥》:活血止痛,舒筋活絡。治崩漏,跌打,風濕,肝硬化,疳積,痢疾。 |
考證 | 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Indigofera stachyoides Lindl.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