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姜桐子樹根、圓鞋、粗糠根。 |
漢語拼音 | da mao tong zi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Barbate Mallotus |
藥材基原 | 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毛酮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l-4m。幼枝密被棕黃色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5-22cm,密被灰棕色星狀綿毛;幼葉紅色,質(zhì)厚,絨狀;葉片紙質(zhì),卵形或卵圓形,長13-30cm,寬12-2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盾狀著生,邊緣具疏細(xì)齒,不分裂或3淺裂,有時(shí)呈不規(guī)則波浪形,上面幼時(shí)密被星狀絨毛,后漸變無毛,綠色,下面密被發(fā)棕色星狀絨毛及棕黃色腺點(diǎn),葉脈放射狀,7-11條。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可達(dá)30cm,花序柄被毛;花單 性異株,偶有同株;無花瓣;雄花序通常分枝,長11-35cm,雄花5-8朵簇生,萼片4-5,稀3裂,披針形,長3-4mm,外面密被絨毛,內(nèi)面有腺點(diǎn);雄蕊多數(shù);雌花單生于苞腋內(nèi),苞片長約4mm,萼4裂,稀3或5,外面被絨毛,子房圓形,有乳頭狀突起,被毛,4室,稀3或5,花柱3-5,基部合生,長3-4mm。蒴果扁 球形,長1.2-1.6cm,直徑1.6-2cm,被有1層厚達(dá)5mm的軟刺和星狀絨毛,基部具苞片3,合生,果柄長5-8mm;種子卵形,黑色,光亮;ㄆ4-6月,果期7-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坡地的疏林或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肺;脾;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補(bǔ)益藥 |
主治 | 肺熱吐血;濕熱泄瀉;小便淋痛;帶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四川中藥志》:治肺熱吐血,五勞七傷及肺癆咳血。2.《廣西藥植名錄》:清熱,止痛。治白濁,子宮脫垂。 |
考證 | 出自《四川中藥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Arg.[Rottlera barbatus Wall.] |
科屬分類 | 大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