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土砂仁 |
漢語拼音 | jian sha re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姜科植物山姜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山姜,多年生草本,高35-70cm。根莖橫生,分枝。葉片通常2-5片;近無柄至具長達2cm的葉柄;葉舌2裂,長約2mm,被短柔毛;葉片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25-40cm,寬4-7cm,兩端漸尖,先端具小尖頭,兩面,特別是葉下面被短柔毛?偁罨ㄐ蝽斏,長15-30cm,花序軸密生絨毛;總苞片披針形,長約9cm,開花時脫落;小苞片極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間常有退化的小花殘跡可見;小花梗長約2mm;花萼棒狀,長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齒裂;花冠管長約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1cm,外被絨毛,后方的1枚兜狀;側(cè)生退化雄蕊線形,長約5mm;唇瓣卵形,寬約6mm,白色而具紅色脈紋,先端2裂,邊緣具不整齊缺刻;雄蕊長1.2-1.4cm;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1.5cm,被短柔毛,熟時檢紅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種子多角形,長約5mm,徑約3mm,有樟腦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林下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果實將熟時采摘,曬干或烘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果實呈類圓形或橢圓形,長0.7-1.3cm,直徑0.6-1.2cm。外表面棕黃色或橙紅色,光滑,有的被短柔毛,頂端有突起的花被殘跡,基部有果柄痕或殘留果柄。果皮薄,易剝離,內(nèi)表面黃白色,可見縱脈紋。種子團3瓣,外有黃褐色或灰白色假種皮包被;每瓣有種子4-6粒,各瓣均被白色隔膜分開。種子呈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直徑2-4mm,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皺紋。質(zhì)硬,胚乳灰白色。有樟腦氣,味辛、苦。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呈類圓形或類方形,外壁甚厚,有的可見假種皮。下皮為頹廢組織,靠內(nèi)方尚可見1列狹長的細胞,呈棕黃色。油細胞為1-2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其下方有大型的薄壁細胞群,排列成斷續(xù)的環(huán)狀,每群由2-5個類圓形細胞組成。色素層寬,棕褐色或黑褐色。內(nèi)種皮由1列長方形石細胞組成,壁厚,棕黃色或棕褐色,胞腔呈“V”形。外胚乳細胞長方形或多邊形,徑向延長。內(nèi)胚乳細胞略小,呈類圓形,含糊粉粒。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山姜黃酮醇(izalpinin),山姜酮(alpinone),棕櫚酸(palmitic acid),桉葉素(cine-ole),樟腦(camphor),鼠李檸檬素(rhamnocitrin)即3,5,4′-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3,5,4′-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熊竹素(kumatakenin)即5,4′-二羥基-3,7-二甲氧基黃酮(5,4′-dihydroxy-3,7-dimethoxyflavo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取原藥材,除去果柄及雜質(zhì),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為圓球形或卵圓球形,表面淡黃色或黃棕色。種子呈不規(guī)則多面體,被灰白色假種皮,底面有一圓形凹陷的紅棕色種臍,內(nèi)有白色胚乳。氣芳香,味辛辣微苦。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溫中散寒;行氣調(diào)中 |
功效分類 | 溫中散寒藥;行氣調(diào)中藥 |
主治 | 脘腹脹痛;嘔吐泄瀉;食欲不振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末。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lpiniajaponica(Thunb.)Miq. |
科屬分類 | 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