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野牡丹根
|
漢語拼音 |
ma yi hua gen
|
英文名 |
Osbeckia nepalensis Hook.f.
|
藥材基原 |
為野牡丹科植物螞蟻花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直立亞灌木或灌木,高0.6-1.5m。莖四棱形,莖、葉柄及葉密被糙伏毛。葉對生;葉柄極短,長1-4mm;葉片堅紙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3cm,寬1.5-3.8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至鈍,全緣,具緣毛、基出脈5。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頂生;苞片葉狀;花梗短或幾無;花萼長約2cm,萼管外面及裂片間具篦狀刺毛突起,裂片5,長卵形,與萼管等長,兩面無毛,具緣毛;花瓣5,紅色至粉紅色,稀紫紅色,廣倒卵形,偏斜,長1.5-2.5cm,上半部具緣毛;雄蕊10,常偏向1側(cè),花絲較花藥略長,花藥具短喙,藥隔基部微膨大呈盤狀,有短距;子房半下位,5室,卵狀球形,先端具1圈短剛毛,上半部密被糙伏毛。蒴果卵狀球形,5縱裂,長約8mm,直徑約6mm,宿存萼壇形,先端平截,長約8mm,外面具密篦狀刺毛突起;ㄆ8-10月,果期9-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50-1900m的開朗山坡草地,灌木叢,路旁及田邊,亦見于疏林緣,溪邊濕潤的地方。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后采收,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部彎曲細長,表面顯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偶有須根,根長約2.8cm,直徑0.1-1.2cm;主根粗壯,支根較少,根頂端與莖相接處膨大,有絨毛,毛黃褐色。根質(zhì)地堅韌,不易折斷,斷面顯黃色,纖維性。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澀;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利濕;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利濕藥;消腫藥
|
主治 |
濕熱黃疸;瀉;外傷瘀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2g,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Osbeckia nepalensis Hook.f.
|
科屬分類 |
野牡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