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u lang j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疣莖樓梯草的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草本,高15-40cm。莖直立,具3-9分枝,在下部密被紫色的疣狀突起。葉互生;葉柄長約lmm;托葉極小,三角形;葉片長圓狀卵形,長1.2-2.7cm,寬7-14m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不對(duì)稱,兩面鐘乳體線形,上面明顯,密生。雌雄異株;花序腋生,幾無柄,近球形;雄花序有1-6朵花,花被片4,雄蕊4,無退化子房;雌花花被片4,極小,退化雄蕊4。瘦果具短梗,長圓狀倒卵形,中肋絲狀。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地溪谷旁陰濕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四季均可采集,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清肝解毒;利濕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肝解毒藥;利濕消腫藥 |
主治 | 目赤腫痛;濕熱黃疸;風(fēng)濕紅腫;骨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Elatostema myrtillus (Levl.) Hand. -Mazz.[Pellionia myrtillus Levl.]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