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二。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消食化氣,利胸膈。
|
主治 | 積聚凝滯,臟腑刺痛,飲食減少。
|
制備方法 | 上6味,先將水拌白面,作一薄餅,以棗肉鋪餅上,次以前4味藥末和勻,復(fù)上鋪棗肉,作饅頭,裹就,用炭火四圍炙烤,候面焦黑,約藥透取出,地面上出火毒,候冷打破,去焦面不用,將藥與烏梅末同搗,稀面糊丸如黃米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2丸3丸,食后生姜湯送下;或隨所傷物湯下。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xiàng)) |
評(píng)論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