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
藥物組成 | 黃連1兩,茯苓2兩,阿膠1兩(炙)。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大人小兒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狀如魚(yú)腦,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及肺熱咯血,諸疳熱瀉。
|
制備方法 | 先搗黃連、茯苓為末,以少許水溶阿膠為丸,眾手丸之,曬干。
|
用法用量 | 量患輕重,每服30-40丸,漸漸加至60丸,空腹以飲送下。不過(guò)5-6服必愈。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黃連阿膠丸(《局方》卷六)、阿膠丸(《幼幼新書(shū)》卷二十九引《莊氏家傳》)、小黃連阿膠丸(《得效》卷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