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葶藶膏
|
處方來(lái)源 | 《圣惠》卷三十六。
|
藥物組成 | 甜葶藶1兩(長(zhǎng)流水洗凈,微火熬,搗為末),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鹽花2錢(qián)。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耳聾,耳中常有聲哄哄聲者。
|
制備方法 | 上為末,更入臘月豬脂1錢(qián),和研如泥,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
|
用法用量 | 每次綿裹1丸,納耳中,2日1換。初安藥,2-3日耳痛,出惡膿水,四體不安,勿懼之。
|
用藥禁忌 | 一百日內(nèi),慎一切毒、魚(yú)、肉、生冷、滑膩等。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葶藶膏(《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妒(jì)總錄》本方用法:上搗研極爛,入豬膏中,以銀器盛,慢火煎成膏,傾入瓷盒中。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