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惠民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竹葉石膏湯見于《
傷寒論》,載于“辨陰陽易差后勞復(fù)病”篇末,堪稱經(jīng)方名劑,其組方嚴謹,配伍恰當,藥簡效宏,妙意深存。若辨證準確,用法妥當,每收效如桴鼓之功。
一、
竹葉石膏湯方證解辨
本方在《傷寒論》中主治證為“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贝俗C為熱病愈后,余熱未清,氣液兩傷而致!皞夂蟆,說明病邪已解,大病己愈,形氣當復(fù)。今虛羸少氣,為形氣皆弱,病后消瘦,動則乏力短氣,乃氣陰兩傷之故!疤撡贇狻迸c“氣逆欲吐”是本證的辨證眼目。虛羸,言其形體受傷。大病之后,精血津液受損,不足以滋潤形骸,乃致虛弱消瘦。少氣,言其中氣受傷。氣傷不足以息,故呼吸少氣。由于氣陰兩虛,虛熱內(nèi)生,胃失和降,故氣逆欲吐。據(jù)余熱不盡之病機,結(jié)合“以方測證’之法來看。除上述主癥之外,應(yīng)伴見
發(fā)熱、心煩、口干口渴,少寐等癥。本證治法若取只清熱而不益氣生津,則氣液難復(fù),若取只益氣生津而不清熱,又慮邪熱復(fù)熾,余熱復(fù)燃,亦可燎原,正如葉天士所稱“爐煙雖息,灰中有火”不可不防。惟有既清熱生津,又益氣和胃,施以清補并行,方為兩全之法,故治用竹葉石膏湯。
二、竹葉石膏湯方藥解義
竹葉石膏湯由白虎加
人參化裁而成。方中竹葉之甘寒,清心除煩;石膏之大寒,清余熱之邪;人參補病后之氣虛;
麥冬補病后之陰虛,配
甘草、
粳米以和胃氣,防寒涼太過,又助中州之化。
半夏雖溫,然配伍在清熱生津諸藥之中,其溫燥之性去,降逆之功存,不僅無害,且能助脾氣,轉(zhuǎn)輸津液,參、麥得之,生津而又不膩滯,互補并行,有利無弊。諸藥合用,津液生而中氣足,虛熱解而
嘔吐平,實乃扶正祛邪,標本同治之祛。本方是病后調(diào)理之方,為治余熱之緩劑,其功能專于滋養(yǎng)胃肺之陰,并任復(fù)津增液之責,故不僅常用于治傷寒差后的氣液兩傷、余熱不清者,而且亦常用于溫熱病后期見氣液兩傷而又兼余熱不盡者。本方即可清其余熱,又可補其體虛,清熱而兼和胃,補虛而不戀邪,實為一首清補之劑,正如《醫(yī)宗金鑒》曰:本方是“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由此可見本方與白虎之區(qū)別。
三、竹葉石膏湯辨證要點
1.明確方證的病機關(guān)鍵:竹葉石膏湯證的病機為熱病初愈,余熱未盡,氣陰兩傷。此證以差后虛熱、正虛邪戀為病機特點。
2.抓住方證的主癥所在:辨證用方必須抓住主癥,方能準確施治!疤撡贇狻、“氣逆欲吐”、“胃失和降”是應(yīng)用竹葉石膏湯的主癥。臨床表現(xiàn)又常伴有差后余熱不清,或身見發(fā)熱不解,心煩少寐,口干口渴,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等,亦是辨證用方的客觀依據(jù)。
3.掌握方藥的主治功效:竹葉石膏湯主要功效在于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是一首療效優(yōu)越的清補之劑。主要功效是:既在于清,又在于補,扶正祛邪,重在調(diào)和。
四、竹葉石膏湯應(yīng)用實例
1.熱。罕痉脚R床用于多種熱病的不同階段,如外感發(fā)熱、溫熱病、感染性高熱、
肺炎、菌痢、乳腺炎等。(1)外感發(fā)熱:外感發(fā)熱不解,證見氣津兩虛者。治以本方加
桑葉、
梔子、
白茅根、豆豉、
蘆根等。(2)虛熱:大病解后,熱病初愈,余熱未清,元氣未復(fù),見身熱、煩渴、虛羸少氣、疲倦、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屬氣陰兩虛者,治以本方加梔子、豆豉、白蘆根、茅根、
鱉甲等,清退余熱,效果良好。(3)骨蒸癆熱:結(jié)核病,證見身有低熱,形體消瘦,神倦乏力,
咳嗽,脈細數(shù)無力,舌紅少苔,或薄而淡黃苔,屬氣陰兩虛者,以本方加
百部、
地骨皮、
秦艽、銀
柴胡等,效良。
驗案實例
醫(yī)案一:外感發(fā)熱
沙×,女,16歲,1999年4月初診。
患者反復(fù)發(fā)熱月余。近日發(fā)熱,體溫39℃,咳嗽咽痛,痰少色黃,口渴欲飲,心胸悶熱,呼吸氣短,小便短赤,納差便可。查:皮膚灼熱,咽部充血,扁
桃體腫大。舌質(zhì)紅,尖部尤甚,苔淡黃,脈浮略數(shù)。證屬外有表邪,內(nèi)蘊郁熱之證。治當和轉(zhuǎn)樞機、清熱解表。擬竹葉石膏湯加柴胡、
黃芩、蘆根、
白茅根、生梔子、
桔梗。水煎溫服,進藥4劑,熱退咳微,繼3劑而愈。
醫(yī)案二:低熱待查
王×,男,19歲,2003年2月25日初診。
患低熱8個月,病始于外感熱病之后,低熱不退,體溫37.5℃,午后為重。查心肺、肝脾胰未見陽性體征;心電圖、B超、CT等項檢查未見異常;
血尿常規(guī)、肝功、腎功、免疫等血液生化檢驗未見異常。以低熱待查經(jīng)抗生素等西藥治療未愈。證見低熱不退,午后煩熱,體力減退,顏面
痤瘡散在,口唇櫻紅,口干咽燥,飲食欠佳,大便略燥,舌紅薄苔,脈略數(shù)。證屬余熱未清,氣陰兩傷所致,擬益氣養(yǎng)陰,清透余熱之法,宗竹葉石膏湯化裁。處方:竹葉10g,生石膏20g,法半夏10g,
太子參15g,蘆、茅根各15g,
玄參l0g,柴胡l0g,生草6g,生梔子l0g,豆豉l0g,
青蒿l0g,鱉甲12g,桑葉l0g。水煎溫服,進藥7劑。3月4日復(fù)診,藥后癥減,體溫有降,一般在36.6℃~37.1℃之間,痤瘡隨之亦減,舌尖紅,苔退,脈略數(shù),依前法治之,加秦艽l0g,杭芍12g,水煎溫服,進藥7劑,體溫降至正常,追訪2年,未見復(fù)發(fā)。
醫(yī)案三:差后虛羸
李×,女,49歲,1989年6月初診
大病愈后,煩熱少氣,體溫不高,倦怠乏力,口干且渴,欲飲水,食欲不佳,小溲短赤,大便尚可。形體消瘦,脈沉細略數(shù),舌質(zhì)紅,少苔。證屬大病愈后,余熱不清,傷津耗氣而致。擬益氣養(yǎng)陰清熱之法,方用竹葉石膏湯加
百合、
生地、
沙參、
神曲。水煎溫服,進藥4劑,諸癥皆減,前方繼服3劑而病愈。
2.急性扁桃腺炎、急
慢性咽炎、喉炎:見咽喉腫痛、口干舌紅、少苔或黃苔,屬
胃熱津傷,邪客于咽者,以本方加
板藍根、桔梗、
牛蒡子等,并去半夏為宜。
驗案實例
醫(yī)案一;急性扁桃腺炎
陳×,男,45歲。2002年9月7日初診。
病患發(fā)熱2天,初始發(fā)熱微惡風寒,服藥未效,繼則高熱39℃,咽喉疼痛,下咽痛甚,咽部紅赤,扁桃體腫大,口干唇紅,舌質(zhì)暗尖紅,薄苔淡黃,脈浮且數(shù)。證屬邪熱傷津,內(nèi)侵客咽而致,法當清熱解表,益陰利咽治之。擬竹葉石膏湯化裁。處方:生石膏15g,竹葉10g,生甘草4g,太子參15g,柴胡l0g,黃芩l0g,桔梗10g,玄參10g,麥冬12g,生梔子10g,豆豉10g,川
貝母10g,雙花15g,太子參15g,蘆、茅根各15g。予藥7劑,水煎溫服。初服3劑,熱退而后去石膏,繼服4劑。二診:熱退癥減,咽痛腫輕,前方去蘆、茅根、梔子、豆豉,加板藍根10g,
連翹12g,繼服7劑,癥除病愈。
3.中消(
糖尿病):證見多食易饑、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口渴欲飲、脈數(shù)有力、苔淡黃乏津,屬胃熱津虧者,以本方去半夏,加
知母、
花粉、沙參、
天冬等為宜。
4.口腔疾患,包括口腔潰瘍、牙周炎、牙齦膿腫以及
鵝口瘡、口臭等,屬陰虛胃火上炎者,以本方加
蓮心、
升麻、知母、黃芩等為佳,
驗案實例
醫(yī)案一:口腔潰瘍
史×,女,21歲。1988年9月8日初診
患口腔潰瘍2周,牙周腫痛、口臭、潰瘍呈多發(fā)性,口干且渴,經(jīng)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大便干燥,數(shù)日未行,脈沉數(shù),舌質(zhì)紅,苔淡黃少津,牙周紅腫。證屬胃陰不足,蘊熱上灼而致。治宜益氣生津,清熱解毒,宗竹葉石膏湯化裁:
淡竹葉10g,生石膏30g,太子參10g,麥冬15g,法半夏6g,炒
山梔10g,連翹10g,
銀花15g,知母10g,蓮心10g,
炙甘草5g。服藥4劑,諸癥銳減。
二診:前方去太子參,加
佩蘭葉10g,繼服6劑而愈。追訪半年未復(fù)發(fā)。
醫(yī)案二:牙齦腫痛
張×,男,56歲,1989年7月初診
患者有糖尿病史。近2日突發(fā)牙痛,牙周腫痛,口干欲飲。大便略干,尿色黃赤,脈沉弦,苔淡黃。證屬胃熱蘊郁,逆灼上竅而齒齦紅腫。治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宜,擬竹葉石膏湯加雙花、
黃連、
丹皮、知母、
元參。6劑,水煎溫服,藥后腫痛皆平,血糖平穩(wěn)。
醫(yī)案三:口糜
程×,女,1歲,1989年8月11日初診
患兒哭鬧3天,煩躁,不欲進食,大便干燥,溲赤短少,口唇櫻紅。查體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良好,指紋紫、舌紅,口中生口瘡,紅腫糜爛,證屬脾胃蘊熱,邪毒上擾,熏灼口舌,而致口生糜瘡。治以清熱解毒降火。給予竹葉石膏湯,4劑,水煎頻服,病愈神安。
醫(yī)案四:郁熱流涎
艾×,男,1.5歲,1989年6月30日初診
患兒流涎口水多,食欲不佳,大便略干,小便黃赤,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一般,口唇櫻紅,指紋紫,舌尖紅,苔淡黃。證屬脾胃郁熱,濕濁上逆而致。法宜清熱和胃化濁為宜。擬竹葉石膏湯加
薏苡仁、神曲、生桅子。水煎溫服,每日3次,服藥4劑,流涎減少,繼進4劑而愈。追訪半年未復(fù)發(fā)。
5.
失眠不寐:屬胃陰不足,胃火上擾心者,以本方加炒山梔、豆豉、生
龍骨、生
牡蠣等效佳。
驗案實例
張×,女,58歲,2000年3月初診
患者素體形瘦,熱病初愈,熱退神倦,周身不適,心中煩亂,輾轉(zhuǎn)不安,惟夜臥難以入睡為苦,伴口干咽燥,渴而欲飲,胃脘不和,飲納不佳,逆氣時作,便可溲赤。診按其脈,虛而細數(shù),觀察其舌,尖紅苔黃。證屬差后虛熱,氣津兩傷,胃失和降而致。治以益氣養(yǎng)陰,和胃安神。處方:竹葉10g,生石膏15g,
麥門冬12g,生甘草5g,清半夏6g,生梔子10g,炒
棗仁15g,生龍牡各20g,炒神曲15g,
五味子3g。予藥7劑,水煎溫服。進藥1周,神安胃和,睡眠如常,嗣后調(diào)理病愈。
-----------謝謝分享。
請教:《傷寒論》中石膏劑量是一斤,現(xiàn)代處方時當用多大劑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