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之“道”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兑讉鳌芬舶选暗馈弊鳛槠湔軐W的最高范疇,老子之“道”有本根、本體、本原、實有、自然、超越、運動、樸素等特征!兑讉鳌穭t將“道”提升為一個哲學概念,上升為本體、本原、規(guī)律,法規(guī)之意,中國在公元前九世紀至前七世紀就產生了研究“自然規(guī)律性”—“道”《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選自馬文輝先生“道的感悟”篇上述從哲學范疇來解釋“道”。下面引摘通俗一點的解釋來說明“fo”“武”“儒”之“道”。
自古以來有這樣一群僧人,他們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誦經(jīng)念fo,而與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幾十年坐著不動,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體,痛苦不堪卻依然“故我”。
有這樣一些讀書人,他們有的已經(jīng)學富五車、甚至功成名就,卻依然日夜苦讀不論寒暑。
他們并不是精神錯亂,平白無故給自己找麻煩的白癡,如此苦心苦行,只是為了尋找一樣東西,傳說這個世界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東西,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輕若無物,卻又重如泰山,如果能獲知這一樣東西,就能了解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奧秘,看透所有偽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于掌握!這并不是傳說,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樣的東西名字叫做“道”。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guī)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是能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
這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誘惑,所以幾千年來,它一直吸引著無數(shù)
人前仆后繼地追尋,更為重要的是,事實證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能為人掌握的。對于不同種類的追尋者而言“道”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對于和尚們來說“道”的名字叫做“悟”,對于朱熹這類讀書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和尚們夢寐以求追尋的“悟”,并不是虛無縹紗的,事實上,它是一種極為玄妙的快感,遠遠勝過世間所有的歡悅和一切精神藥品,到此境界者,視萬物如無物,無憂無慮,無喜無悲,愉悅之情常駐于心。fo法謂之“開悟”。最著名的“開悟”者,就是六祖慧能,之后的德山和尚與臨濟和尚也聞名于世。
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此即所謂fo之“道”。
武者之道為“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達此境界者天下難尋敵手。
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理”,既不是開悟,也不是練習武術,這玩意兒是從書中讀出來的。而且還是能夠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知天下萬物萬事,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可修身,可齊家,可治國,可平天下!唯天下至誠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下之化育,可以贊天下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此即儒家之“道”——選自當年明月先生《明朝那些事兒》!拔虻榔薄
何為中醫(yī)之“道”呢?之前敝人曾以為掌握了中醫(yī)的辯證論治方法就是悟到了中醫(yī)之“道”了,現(xiàn)在看來應不止于此,近觀《岳美中醫(yī)話集》“醫(yī)有五等篇”更有領悟,岳老把中醫(yī)生分五等,一為開
方醫(yī)生,二為用藥醫(yī)生,三為辨證醫(yī)生,四為入細醫(yī)生,五為最上等醫(yī)生,五等醫(yī)生要學驗俱富,能夠純熟地運用辨證論治法來解決旁人治不了的病。由此看來能夠基本掌握辨證論治法的第三等中醫(yī)生才能算基本合格的中醫(yī)生, 第四等中醫(yī)生應該是逐漸進入中醫(yī)“道”之境界了,第五等中醫(yī)生已是把握到中醫(yī)之“道”的了。
現(xiàn)在我們又把當年明月先生所說的和尚們所追尋的“道”,也就是“開悟”的境界再看一下!耙暼f物如無物,無憂無慮,無喜無悲,愉悅之情常駐于心!痹僦貜鸵幌氯寮业摹暗馈币彩恰袄怼钡木辰纾骸耙坏┩ɡ,便盡知天下萬物,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可修身,可齊家,可治國,可平天下!”。
總結一下儒家與fo家得“道”的境界:“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視萬物如無物,無憂無慮,無喜無悲,愉悅之情常駐于心!笨梢缘贸鋈寮遗cfo家得“道”的境界與中醫(yī)運行學派新神仙術法中的空靈狀態(tài),非常的類似,敝人對于空靈狀態(tài)的描述為:“空靈狀態(tài)(臨界性高潮)=0.85—0.98性閾值:神情愉悅,思維靈敏,極易于思維創(chuàng)新的狀態(tài),如文學或藝術從事者處于此種精神狀態(tài),每多能有創(chuàng)新突破。古人有借醉酒,今人或借助煙酒或毒品都可不時進入這一意境,但遺禍無窮。借助氣功導引均可不時進入這一狀態(tài),但練成不易,心情舒暢時面對美好事物如欣賞優(yōu)美的音樂或可偶然處于此種狀態(tài)。
在從醫(yī)以來面對一些疑難癥狀時,如有靈感時處理起來莫不得心應手,效果極佳。如沒靈感時治療用藥總像千頭萬緒,故也可說如進
入中醫(yī)的“醫(yī)道”境界時,治病效果極佳,也就達到岳美中先生所說的四,五類醫(yī)生的境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總結中醫(yī)之“道”的境界的話,敝人以為“鏡”或“明”字都可以,但用“明”字也許更合適
吧!”既要“明”己也要“明”人。
任何行業(yè)之人,術能精誠,歷經(jīng)世情百態(tài),能進入空靈狀態(tài)之時都可把握到“道”的境界,但能為世人所傳訟之“道”,必須具備有一些普世價值的東西,如fo家的“普渡眾生”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醫(yī)家的“濟世救人”等宗旨,就是具有博愛的內容〈有人把自由、平等、博愛視為普世價值的東西〉。
吸毒之人在初期有一段時間之內也可處于空靈狀態(tài),但僅靠摧殘自身所達到的境界只能叫“入魔”而不能叫“進道”,可見“入魔”與“進道”不過是一念之間,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已。
至于得道后就能“了解到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奧秘,看透所有偽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于掌握”這樣的描述可能夸大了,但進入“道”的境界后對于世情百態(tài)或相關專業(yè)有“一法通,百理明”的領悟卻并非虛妄之談。
中醫(yī)遠行學派網(wǎng)
http://www。tcmyx。com
蔡遠行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