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郝萬山講
傷寒論》第20節(jié)
有一年,那還是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們帶我們去采藥,上河北省興隆的那個山里,長城北邊去采藥,在向陽的坡上我發(fā)現太陽照射著石頭燙得不敢坐,那些植物大多是抗熱的,所以大部分是清熱藥;
在背陰的山坡,背陰的山坡,山的上面,在早晨和傍晚還能夠看到太陽,大多是生長的是養(yǎng)陰的藥,我就好奇,這深山溝里到底會長什么東西?
我自己就一聲不吭地往山溝下,下到山溝里植物很少,偶爾有些蕨類植物,其它植物很少,我發(fā)現有的地方還有冰雪,夏天冰雪都沒化,可是就在冰雪沒有化的(地方的)旁邊有一些長著高高的,有一人高,比我還高一點的植物,一堆堆的植物,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花朵,我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就拿一個小鎬刨啊刨,我發(fā)現它的根像小紅薯一樣,然后我就連根帶著枝葉抗到山頂,老師從大老遠就看到了,你從哪挖的
附子。
我心里一激靈,原來附子長在這樣的地方,夏天都冰雪不化的地方,生長的卻是附子,它就經年累月在這種寒冷的地方生長著,生活著,一代代的練就了自己耐寒的能力。所以當我們人體不能夠耐寒的時候,我們拿自然界中這種耐寒的植物來吃。我們中藥說它是大辛大熱的,是溫陽散寒的,是止痛的。這就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提供的恩賜,這就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提供的調整我們健康失調的天然的藥物。所以
雪蓮花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大家琢磨琢磨它什么性質的?它的花是白色的,實際上它是熱性的,如果它不是熱性的話,在那里早就凍死了,不能生存,所以它是溫陽的。
后來我看到一本藥物栽培的小冊子,說附子種在向陽的、溫暖的、肥沃的土地上,產量會高,那確實是,附子在那么艱苦的地方都可以活著,你把它種在肥沃的、溫暖的土地上,當然產量會高了。我就問藥物栽培的老農,我說附子您種在這個地方,產量高不高?他說產量高。我說效果怎么樣?他說我從山里移到這兒,頭一年生長的東西,第一代生長的東西很好、不錯;然后用我自己生產的種子,種到第二代,也還湊合;用我自己的種子種到第三代的時候,我曾經試過,前面所說的吃完了會上火,到了第三代的時候,我拿高壓鍋把它煮熟了,沾上白糖當白薯吃,都快吃飽了,不上火。
這時候我感到很吃驚。我們今天無論怎么精心的辯證,怎么精心的用藥,有時候你胸有成竹,覺得用完這個藥病就會好,結果病人再來的時候,沒有達到預期的療效,是我們辯證不好嗎?是我們用方不對嗎?后來我想到很可能是藥物的性質,由于人工栽培沒有能夠模擬自然生態(tài)的那種環(huán)境,而使它的藥性發(fā)生了改變,藥效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中藥一定要講道地藥材,或說地道藥材。
韓國種
人參,高麗參很有名,高麗參的力量確實不小,我在韓國的時候,就參觀過好多種人參的地,發(fā)現土壤的成分,一定要化驗,和山里生長人參的地方的土壤的成分、微量元素一致。光照要模擬自然環(huán)境下的這種光照。我們的東北也有人在種人參,我的一個學生他就大面積的種人參,有一年,他給我拿了小
蘿卜一樣的人參,這么一大堆,我開始覺得這東西很厲害,我沒有氣虛,甚至有時候還偶爾有點
高血壓,不敢吃它,我就拿根人
參須嚼了嚼,沒事,沒反應,也不是吃完人參覺得有精神,也不覺得上火,然后我就吃上小半枝,還沒反應,嚼上一枝,還沒反應,最后煮上兩枝吃完了還沒有反應。我說他種的人參不知道多少代了,已經接近小蘿卜了,那一大捆我吃完了,既沒有感到有補氣的效果,也沒有感到有上火的副作用。
所以我們由這個方子聯想到中醫(yī)、中藥要想提高療效,把好藥材生產這個關多么的重要。
-----------非常的對頭哦!要想提高中藥療效,藥材種植關很重要。
-----------藥材好,藥才好。
-----------你說出了我想要說的話.
-----------中醫(yī)藥最講地道,郎中未必有高深的學問,卻有懸壺濟世的誠心;藥材更是地道,產地要地道,殼實之分足可見產地的重要,藥材地種植采摘加工炮制儲存同樣需要地道,因為中醫(yī)藥講地道,不適應產業(yè)化有特色的要求,難怪有存廢之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