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一般都講痰飲痰飲,痰和飲是不同的這大家都知道,比如有的人吐痰會非常吃力,必須用力的咳才能把痰吐出去。
而有的人吐痰就非常容易,只要輕輕一呼氣痰就出來了,而且痰的水分非常大,偶爾正說話時候隨著呼吸痰就出來了。
這兩種情況都可以認為是痰,但是仔細想想又各有不同,用力咳才能吐出的應該叫痰。而輕輕呼氣就能出來的是不是叫飲?
這兩種情況在治療上應該怎么辦?一般道理應該是痰來自肺,而飲應該來自脾胃對不?治療就是健脾化濕,潤肺化痰?
各位都講講看法,最好不要說望聞問切,隨證治之。謝謝。
如果有治療飲的醫(yī)案最好發(fā)來看看,謝謝
-----------有意思,關注!
-----------鍋里的粥稠不稠,關鍵在于火的大小。其實就是心臟提供能量,消化系統(tǒng)吸收能力的問題。痰就是陽氣不太虛,還能吸收一部分。飲就是陽氣太虛了,吸收能力太差了。
-----------
-----------津液不流通,為飲,清鼻涕一樣;
不同的地方,郁熱烤一烤,就是痰了
烤干了,就是淤了.
-----------
回復 nbwonder 的帖子經(jīng)典
-----------喻嘉言曾謂:痰因于火,有熱無寒,飲因于濕,有熱有寒。
-----------我自己就在受著痰飲的困擾, 我從上初中開始就經(jīng)常感覺喉嚨有東西,不自覺要吐出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十幾年了,看過中醫(yī),但都沒有看好,粗淺了解了一點中醫(yī)知識,大概是說脾寒濕,我發(fā)現(xiàn)如果我體內(nèi)寒氣重的話,痰飲就會特別厲害,前兩天我發(fā)現(xiàn)自己甚至有點頭暈,睡眠也特別差,好像都跟痰飲有關系,于是我按照四圣心源中的方子:
茯苓9克
澤瀉9克
甘草6克
半夏9克,
橘皮9克 生
姜9克,另外我下焦虛寒,所以加了
干姜和
附子,吃了第一副之后,一個多小時后喉嚨就清爽了,兩副喝完,當天痰就很少了,但我發(fā)現(xiàn)有問題,我的舌苔變厚了,而且我開始沒有食欲,吃了也不消化,就這么兩天,我的臉就變黃了,一點力氣也沒有,我想是不是我不適合這個方子,想去換金匱要略里的一個方子,茯苓,
桂枝,
白術,甘草,都是溫性的,應該更適合我,去藥店抓藥的時候,藥店里有個坐堂的中醫(yī),我咨詢了他一下,他說我得吃
肉蓯蓉,我堅持了自己的主張,抓了兩副準備試試,還沒有熬上,請前輩們給我指點指點。
-----------
本帖最后由 竹葉飄飄香 于 2013/10/6 11:15 編輯 回復 劉亮亮 的帖子是脾胃不能運化,你在四圣心源的藥方中加5克
枳實舌苔就好了,在加點
雞內(nèi)金黨參白術更好
----------- 你是根據(jù)什么判斷脾胃濕寒,又根據(jù)什么判斷下焦虛寒?如果沒有手足不溫(不必連手也冷)、腰膝冷痛(不必處處皆冷),畏寒、面色咣白,就不可謂下焦虛寒。很有可能您是沒有如上癥狀,而用上了桂、附之類的大熱之品,原本不過是脾肺為寒所郁,在所有的止咳化痰品類之上,用上干姜就可取得很好的療效,而你的自作主張之后,燥熱將寒飲蒸騰為濕熱,舌苔也變黃變厚變膩,反傷了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