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若兼風者,蒼術(shù)、秦艽、芍藥、香附。
【入方】
治腸風下血
上以水煎服,或以蒼術(shù)、生地黃,不犯鐵器為末,丸服。
又方
上為末,搗飯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一百丸,米湯下。
龜板(二兩,酥炙) 升麻 香附(各五錢) 芍藥(一兩五錢) 側(cè)柏葉 椿根皮(七錢五分)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白術(shù)、黃連、甘草、陳皮作末,湯調(diào)送下丸藥。
又方 脈緩大,口渴,月經(jīng)紫色,勞傷挾濕。
白術(shù)(五錢) 黃柏(炒) 生地黃 白芍(各三錢) 地榆(二錢) 黃芩(二錢) 香附(二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 治積熱便血。
蒼術(shù) 陳皮(一兩五錢) 黃連 黃柏 條芩(各七錢五分) 連翹(五錢)
上為末,生地黃膏六兩,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
腸風脫露,以車荷鳴五七個,焙干,燒灰,醋調(diào)搽。仍忌濕面酒辛熱物。
【附錄】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藏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為臟毒。有先便而后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后便者,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后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熱則用敗毒散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于谷氣,靖為大腸下血,大抵以胃藥收功,以四君子湯、參苓白術(shù)散、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
一回,血自循于經(jīng)絡矣。腸風者,邪氣并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三因方》五痔、腸風、臟毒,辨之甚詳。前二證皆以四物湯加刺 皮。
【附方】
蒜連丸(一名金屑萬應膏)
獨頭蒜(十個) 黃連(不以多少)
上先用獨蒜煨香熟,和藥杵勻,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四十丸。
又方 治腸風。
香附(一兩,炒) 枳殼(七錢五分,炒) 當歸(五錢) 川芎(五錢)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生姜三片,棗一個。
敗毒散 見瘟疫。
濃樸(姜制) 藿香 甘草(炙) 半夏 蒼術(shù)(米甘浸) 陳皮(去白)
上等分,姜三片,棗二個煎,m.payment-defi.com/job/食前熱服。
芎歸湯
川芎 當歸
上等分,水煎。
參苓白術(shù)散 見脾胃類。
枳殼散
上為末。每服三錢,薄粟www.med126.com米粥調(diào)下,如人行一二里,再用粥壓下,日進二三服。
小烏沉湯
香附(二十兩) 烏藥(十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湯調(diào)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