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
茴香
又名懷香,小回香。雙子葉植物綱,傘形科植物,多年生草本。作一、二年生栽培。全株具有強烈芳香,表面有
白粉。葉羽狀分裂,裂片線形。夏季開黃色花,復傘形花序。果橢園形,黃綠色。性喜溫暖,適于砂壤土生長;忌在粘土及過濕之地栽種。春秋均可播種或春季分株繁殖。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我國各地普遍栽培。嫩莖、葉作蔬菜。果實作香料;中醫(yī)學上入藥,性溫,味辛,功能溫肝腎,暖胃氣、散塞結(jié),主治院腹肝滿、寒疝
腹痛等癥。我州各地均有栽培,但未形成規(guī)模,在建立加工外銷體系的基礎上開發(fā)茴香具有較大前景。
小茴香 小茴香
Fructus Foeniculi
(英) Fennel
[別名] 谷茴香、谷茴。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茵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0.6-2m,全株有
粉霜,有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有棱。葉互生,2-4回羽狀細裂,最終裂片絲狀,長0.4-4cm,寬約0.5mm;下部葉具長柄,基部鞘狀抱莖,上部葉的柄一部或全部成鞘。復傘形花序頂生,無總苞和小總苞;傘幅8-30,不等長;花梗5-30;花小,金黃色。雙懸果矩圓形,果棱尖銳,具特異芳香氣;ㄆ6-7月,果期10月。各地有栽培。
主產(chǎn)山西、內(nèi)蒙古、甘肅、遼寧。
[采制] 秋季果實初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有時鹽炒用。
[性狀]雙懸果細橢圓形,有的稍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兩端略尖,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的有細小的果梗。分果瓣呈長橢圓形,背面有5條縱棱,接合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 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有特異香氣,味微甜、辛。
[化學成份] 含茴香醚、α-茴香酮、甲基
胡椒酚(methylchavicol)、茴香醛等。
[性味] 性溫,味辛、苦。
[功能主治] 活血,利氣,止痛。用于胸脅院腹疼痛、經(jīng)閉
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跌撲腫痛。用量3~9g。
【英文名】 FRUCTUS FOENICULI
【別名】茴香、香絲菜、
蘹香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其根、葉和全草也可藥用。秋季果實初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全草和葉夏秋可采,根四季可采,洗去泥土,曬干。
【源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全株表面有粉霜,具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呈鞘狀抱莖,三至四回羽狀復葉。夏季開金黃色小花,為頂生或側(cè)生的復傘形花序,無總苞或小總苞。雙懸果卵狀長圓形,長4~8毫米,分果常稍彎曲,具5棱,具特異芳香氣。
【制法】
小茴香:除去雜質(zhì)。
鹽小茴香:取凈小茴香,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性狀】本品為雙懸果,呈圓柱形,有的稍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兩端略尖,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時有細小的果梗。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有縱棱5條,接合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有特異香氣,味微甜、辛。
【鑒別】
(1) 本品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角質(zhì)層。中果皮縱棱處有維管束,其周圍有多數(shù)木化網(wǎng)紋細胞;背面縱棱間各有大的橢圓形棕色油管1個,接合面有油管2個,共6個。內(nèi)果皮為1列扁平薄壁細胞,細胞長短不一。種皮細胞扁長,含棕色物。胚乳細胞多角形,含多數(shù)糊粉粒,每個糊粉粒中含有細
小草酸鈣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茴香醛對照品,加
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2.5)為展開劑,展至8cm,取出,晾干,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1.5%(ml/g)。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痛經(jīng),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睪丸
鞘膜積液。鹽小茴香暖腎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經(jīng)寒腹痛。
【用法用量】 3~6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