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燥癥論治
    

類證治裁:燥癥論治

燥為陽明秋金之化,金燥則水源竭,而灌溉不周,兼以風生燥,火化燥,《原病式》所謂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也。燥有外因,有內(nèi)因。因于外者,天氣肅而燥勝,或風熱致傷氣分,則津液不騰,宜甘潤以滋肺胃,佐以氣味辛通;因乎內(nèi)者,精血奪而燥生,或服餌偏助陽火,…

燥為陽明秋金之化,金燥則水源竭,而灌溉不周,兼以風生燥,火化燥,《原病式》所謂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也。燥有外因,有內(nèi)因。因于外者,天氣肅而燥勝,或風熱致傷氣分,則津液不騰,宜甘潤以滋肺胃,佐以氣味辛通;因乎內(nèi)者,精血奪而燥生,或服餌偏助陽火,則化源日涸,宜柔膩以養(yǎng)腎肝,尤資血肉填補。葉氏以上燥治氣,下燥治血二語括之,最為簡當。今析言之,燥在上,必乘肺,為燥嗽。喻氏清燥救肺湯加減。肺中有火,為干咳。申先生瓊玉膏主之。外內(nèi)合邪,千金麥門冬湯。肺痿咳唾,心中溫溫液液者,仲景炙甘草湯。燥在中,必傷脾胃之陰,為熱壅,食不下,金匱麥門冬湯。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痛,胃翻便秘,丹溪韭汁牛乳飲。胃熱善消水谷,丹溪消渴方。燥在下,必乘大腸,為大便燥結(jié),其氣秘,濁陰不降者,東垣通幽湯、潤燥湯、玉函麻仁丸。風秘血燥,東垣潤腸丸郁李仁、防風。津枯秘結(jié),丹溪潤燥生津湯加麻仁,或蜜煎導。血枯膈噎,便結(jié)如栗,生料六味丸山萸,加首烏、當歸,或加蓯蓉、仁搗。水煎服。兼食人乳酥蜜。此燥在臟腑者也。若燥在血脈,多見風癥,宜滋燥養(yǎng)營湯治外,大補地黃湯治內(nèi)。血虛外燥,皮膚皴揭,筋急爪枯,滋燥養(yǎng)營湯。諸痿由于肺熱,熱亢則液耗,百骸無所榮養(yǎng),故手足痿弱,不能自收持,反似痹濕之癥,養(yǎng)陰藥中,加黃柏以堅之,如虎潛丸之類,切忌用風藥。又婦人臟燥,肺臟也。悲傷欲泣,仲景甘麥大棗湯以生肺津。凡諸燥癥,多火灼真陰,血液衰少,故其脈皆細微而澀也。通治滋燥飲,生血潤膚飲。

燥癥脈候

燥癥脈微細澀小,間有虛大急數(shù)浮芤,重按無不細澀而微者!度腴T》曰∶傷燥脈澀。

m.payment-defi.com/pharm/

〔燥嗽〕清燥救肺湯桑葉(三錢) 杏仁(七分) 麥冬(一錢二分) 石膏(二錢半) 人參(七分)

阿膠(八分) 胡麻 甘草(各一錢) 枇杷葉(一張)

〔干咳〕瓊玉膏 地黃(四斤) 茯苓(十二兩) 人參(六兩) 白蜜(二斤)

〔合邪〕千金麥門冬湯 麥冬(二錢) 桔梗 桑皮 半夏 生地 紫菀 竹茹 麻黃(各七分) 炙草(五分)

五味子(十粒) (一片)

〔肺痿〕炙甘草 見前中風。

〔傷陰〕金匱麥門冬湯 麥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胃槁〕韭汁牛乳飲 韭汁 牛乳 有痰加姜汁。血膈,去牛乳,加陳酒。m.payment-defi.com/shouyi/

〔胃熱〕消渴方 黃連 花粉 生地汁 汁 牛乳

〔氣秘〕通幽湯 當歸 升麻 桃仁 紅花 甘草 生地 熟地或加檳榔末。

陽結(jié)潤燥湯 大黃 歸尾 桃仁 麻仁 升麻 紅花 生地 熟地

脾約麻仁丸 濃樸 芍藥 枳實(各二錢) 大黃(四錢) 麻仁 杏仁(各一錢五分) 煉蜜為丸。

〔風秘〕潤腸丸 麻仁 桃仁 羌活 當歸 大黃 皂角 秦艽 蜜丸。加郁李仁、防風,名潤燥丸。

〔津桔〕潤燥生津湯 當歸 白芍 熟地 天冬 麥冬 栝蔞 桃仁 紅花

〔便燥〕蜜煎導 白蜜 熬,捻如棗核,納谷道中。

〔滋陰〕六味丸 見前中風。

〔血燥〕滋燥養(yǎng)營湯 當歸 生地 熟地 白芍 甘草 黃芩 秦艽 防風

〔血燥〕大補地黃湯 二地 山藥 山萸 杞子 白芍 當歸 元參 知母 黃柏 蓯蓉 蜜

〔痿弱〕虎潛丸 見前中風。

〔臟燥〕甘麥大棗湯 甘草 小麥 大棗

〔通治〕滋燥飲 秦艽 花粉 白芍 生地 天冬 麥冬 蜜或加人乳、牛乳、梨汁、蔗汁亦可。

〔通治〕生血潤膚飲 生地 熟地(各二錢) 天冬(錢半) 麥冬 當歸 黃 (各一錢) 黃芩桃仁 栝蔞(各五分) 紅花(一分) 五味子(九粒)

燥脈案

徐 老年上盛下虛,嗆咳上氣,聲啞嗌干,咳則起坐,臥不安枕,溺黃便硬。此由溫邪化燥、漸傳入腑,脈虛澀,兩寸俱大。治仍清上。用生地、麥冬、竹葉、沙參貝母、玉竹山梔、甘草、枇杷膏,數(shù)服遂平。

朱邑尊 瘧瘳復感秋燥,虛陽上冒,則為頭眩耳鳴,津不上供,則為舌干咽燥。加以公事勞心,渴飲脘悶不饑,左寸關脈大于右,是秋令亢陽致病。后液涸,最忌燥藥劫津。用釵斛、丹皮、沙參、麥冬、鮮生地、栝蔞霜、洋參、茯神,二劑霍然。

王女 秋感風燥,頭暈熱煩,咳連胸脅震痛,吸氣有音。治宜清肅上焦,勿令氣痹。豆豉、杏仁、貝母、橘紅、蔞皮、桑皮蜜炙、桔梗、嫩桑葉,枇杷膏和服。

三劑而平。

董氏 經(jīng)閉忽通,下?lián)p佳兆。近逢秋燥,寒熱渴煩,脈數(shù)唇干,嗽多寐少,癥由陰液不足,肺脾感燥而成,治在滋養(yǎng)營液。用局方甘露飲∶生熟地黃、麥冬、石斛、甘草、茯神、枇杷葉,加五味、杞子、甜杏仁、梨肉。

四服癥退,數(shù)脈頓改。但著左臥則咳而脅痛,去五味、梨肉,加桑皮(蜜炙)、白芍。四服更適,飲食亦加,調(diào)理漸愈。

岳 老年因怒失血,渴煩羸瘦,延秋燥氣加臨,舌紫黑,干薄無津,溺澀痛,右尺偏旺。肺腎液涸,心胃火燔,恐延痙厥。用犀角地黃湯加麥冬、石斛、鮮藕。再服舌潤苔浮,但呃逆頷動,肉 筋惕,乃風火成痙。急宜滋液熄風,復脈湯去姜、桂、麻仁,加竹茹、鉤藤乃定。

湯氏 衰年食少病羸,胃陰虛弱,冬感風燥,瘡疥搔癢,時或寒熱譫煩,口渴舌焦,額汗冰指,脈左虛大,右疾數(shù)。此陰陽交損,兼風燥劫津,治先甘潤除煩。鮮地黃、玉竹、沙參、石斛(各二錢)、麥冬、當歸(各錢半)、黃 (八分)、霜桑葉(二錢)、蔗汁(半杯)沖服。熱退舌潤。隨用潞參、黃 、茯神、棗仁、當歸、白芍、玉竹、蓮、棗。平補陰陽,癥愈。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