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時制宜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薄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亦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彼未缎核幾C直訣》確立“
泄瀉”之名,并論及“五月十五以后……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衤渡⒅髦。六月十五日以后……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城吧俜纥S散食后多服玉露散。七月七日后……三分熱七分冷也!城岸喾纥S散;食后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后……身冷無陽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明代
王肯堂《證治準繩·幼科·吐瀉》亦指出:“有數(shù)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所致。蓋先感熱,后感冷,陰陽相搏,氣射中焦。”并提出“夏秋治里”、“冬春治表”的治療原則。皆說明診治疾病必須“法天之紀”?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雪。
泄瀉在兒科發(fā)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小兒藩籬不密,衛(wèi)外不固,易為外邪所侵;且小兒脾常不足,受邪則困,運化失健,升降失職,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而致泄瀉。故外感為小兒泄瀉之主要病因。外感風、寒、暑、濕、火邪均可致瀉。最常見者為暑濕(熱)侵襲與風寒(濕)外感!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曰:“長夏善病,乃為洞泄!毕那锛竟(jié),天暑下逼,地濕蒸騰,釀成暑濕之邪,尤于感受暑熱,或淋雨涉水后,更易犯于脾胃,困遏中焦而作瀉。 《 素問·生氣通天論 》 曰:“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感受風寒者既可見于冬春季節(jié),亦常見于夏季貪涼而遭受風寒者,風傷肺衛(wèi),寒傷中陽,若與濕相合,留連脾胃,則為洞泄,F(xiàn)代研究表明,氣候因素是小兒
腹瀉最常見的病因[1]。黃九齡[2]也提出:春瀉者,
逍遙散疏肝健脾;夏秋瀉者,胃苓湯運脾利濕;冬瀉者,四神丸溫補下元。故治療小兒泄瀉,必須因時制宜。
濕熱泄瀉,夏秋季節(jié)最為多見。一般便次多,如水注,色黃褐,氣臭穢,夾黏液;若發(fā)生在炎夏酷暑季節(jié),癥見身熱煩渴,頭重
自汗,脈濡數(shù),為夾暑。治宜清腸解熱、化濕和中,
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夾暑者,佐用
香薷、白
豆蔻、
雞蘇散?穴包?雪、
荷葉、
藿香等。風寒泄瀉,多有冒受風寒,飲食生冷史。一般便清稀,臭氣輕,夾泡沫,
腹痛重,且常伴風寒表證。治宜疏風散寒、化濕和中,藿香正氣散加減。又因“無濕不成瀉”、“濕多成五瀉”,故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遵元代
朱丹溪《丹溪心法》 “濕用
四苓散加
蒼術(shù),甚者蒼白二術(shù)同加,炒用燥濕兼滲泄……”之旨,常獲顯效。
2 因地制宜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手尾≌,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后,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边曰:“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薄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酚址謩e闡述了五方風土各異,人之稟受亦殊,故而病治不同,醫(yī)生須全面掌握各種療法,“雜氣以治,各得其所宜”,以達到“治所以異而病皆愈”的效果。宋代《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吐瀉論》指出:“吐瀉所論冷熱時月,此以中原之地言,今較之江浙則氣候不同!(jīng)所謂東西南北之異地,溫涼寒熱之異宜,況每發(fā)寒熱,自隨時令早晚,難以約定月日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謂至其熱則從熱治,至其溫則從溫治,至其寒則從寒治,至其涼則從涼治,此乃隨四時之氣,各適其宜!苯哉f明診治疾病必須“用地之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小兒時期,特別是嬰幼兒,脾胃虛弱,受納運化力弱,加之乳食不知自節(jié),則易為乳食所傷。脾傷則不運,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從而混雜而下,并走大腸而發(fā)泄瀉。故在小兒泄瀉中,傷于乳食者最為常見!端貑枴け哉摗贰≡唬骸啊★嬍匙员,脾胃乃傷。” 《素問·太陰陽明論》亦曰:“ 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慎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眿雰簳r期,多以母乳或
牛乳等食為主,若哺乳過量,超過小兒脾胃運化能力,則造成乳積吐瀉,此即傷乳瀉。也有因乳母飲食失調(diào),病自乳傳,母病及子者。若因嬰兒驟然改變飲食,添加輔食過多過快或小兒飲食無節(jié),貪食無厭,進食過量等皆可造成食積腸胃,脾運失司,而為
傷食瀉。中華地域十分遼闊,東、南、西、北、中各方的氣候、水土、地勢以及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如南方多以米食為主,飲食多清淡;而北方則多以面食為主,飲食多炙 味厚等。小兒傷乳、傷食泄瀉也無不與乳食息息相關(guān)。加之經(jīng)濟日益繁榮,交通發(fā)達,嬰幼兒期既異地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亦如黎炳南教授所說:“北方常流行‘秋季腹瀉’,而南方往往冬日才出現(xiàn)發(fā)病高峰,此因其冬日之氣溫與北方秋季相近!保郏常莨手委熜 泄瀉,必須因地制宜。
傷乳泄瀉,一般便稀薄,色淡白,夾乳片,氣味酸臭。治宜消乳化積、理氣和胃,消乳丸加減。母病及子者,還可母子同治。傷食泄瀉,一般腹脹滿,瀉后減,氣味酸臭,夾有食物殘渣。治宜消食化積、理氣降逆,
保和丸加減。異地生活而泄瀉者,俗稱“換水土”,則應在辨別寒熱虛實的基礎上,結(jié)合地域水土及飲食情況辨證論治。傷于肉食重用
山楂;傷于面食重用
萊菔子;傷于谷食重用
神曲。
麥芽為消乳要藥,含
淀粉酶、轉(zhuǎn)化糖酶、維生素B等,《藥品化義》謂“生用力猛”。若用炒麥芽,取麥芽置鍋內(nèi)炒至黃色即可,勿炒至焦黃。藥理研究證實,蒼術(shù)、山楂、麥芽、
雞內(nèi)金、神曲等藥物,或本身含有消化酶,或有促進機體消化酶分泌的作用,幫助食物消化[1]。
3 因人制宜
《靈樞·壽夭剛?cè)帷吩唬骸叭酥玻袆傆腥,有弱有強,有陰有陽。”《靈樞·逆順肥瘦》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薄端貑枴な緩娜菡摗芬嘣唬骸澳觊L則求之于腑,年少則求之于經(jīng),年壯則求之于臟!薄端貑枴の宄U笳摗吩唬骸澳芏菊,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薄蹲C治準繩·幼科·積》指出:“孩兒虛瘦長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論也!薄豆沤襻t(yī)統(tǒng)·幼幼匯集·瀉泄門》亦強調(diào):“泄瀉乃脾胃專病。……醫(yī)者當于各類求之,毋徒用一止瀉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則誤兒,豈淺云爾?若不治本,則瀉雖暫止而復瀉,耽誤既久,脾胃益虛,變生他證,良醫(yī)莫救!苯哉f明診治疾病必須“從容人事”(《素問·疏五過論》)。
小兒常因饑飽不一,飲食偏嗜不同,而逐漸形成相應的體質(zhì)差異。若脾胃本虛,或因先天稟賦不足,如
早產(chǎn)兒、疳證兒,或病后失調(diào),或因寒涼藥攻伐傷脾,皆能使脾胃虛弱,運化失職!端貑枴げ貧夥〞r論》曰:“脾病者,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庇捎谄⑽柑摀p,運化無能,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谷不分,并走于下而致泄瀉。若不及時治療,則可導致脾
胃氣虛下陷,成為滑泄重癥。脾虛致瀉者,一般先耗脾氣,繼傷脾陽,日久則脾損及腎,造成脾腎兩虛;也有因胎稟不足及病后失調(diào)等原因形成脾腎兩虛體質(zhì)者。
脾陽虛則水濕不化,
腎陽虛則脾失溫煦,水谷不能腐熟,以至產(chǎn)生虛寒泄瀉。又因小兒肝常有余,土虛則木旺,故脾胃虛弱小兒,猝受驚恐,或暴怒悲憤,或所欲不遂,致肝失條達,橫逆乘脾犯胃,發(fā)生驚瀉。小兒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暴瀉、熱瀉易劫陰津而傷陰;寒瀉、洞瀉最易傷陽而
亡陽;甚則產(chǎn)生陰陽兩傷之危候。清代《醫(yī)宗金鑒·幼科心法》曰:“ 小兒泄瀉醫(yī)須清,傷乳停食冷熱驚,臟寒脾虛飧水瀉,分消溫補治宜精!惫手委熜盒篂a,必須因人制宜。
脾胃氣虛泄瀉,一般便稀溏,色淡不臭,夾未消化物,每于食后作瀉。治宜健脾益氣、助運化濕,參苓
白術(shù)散加減。肝脾不和泄瀉,一般便色青,受驚、啼哭則瀉,腸鳴音亢進,泄瀉、噯氣后腹痛減。治宜抑肝鎮(zhèn)驚、扶脾助運,益脾
鎮(zhèn)驚散合
痛瀉要方加減。在以上治療中,宜遵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補貴在運”[4]之旨,常選用白術(shù)、
茯苓、
山藥、
陳皮、
木香、
丁香等,確能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汪受傳,丁櫻,馬融. 中醫(yī)
兒科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 出版社,1998:683,694.
[2]黃九齡. 慢性腹瀉幾種特殊證型的辨證施治[J]. 四川中醫(yī),1996,12.
[3]黎世明,許華,劉華. 黎炳南兒科經(jīng)驗集[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35.
[4]郁曉維,孫軼秋,陸力生,等. 江育仁兒科經(jīng)驗集?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