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綱五傳明傷雜第三 沈仁睿作
夫《傷寒雜病論》一書,大漢南陽長沙太守張機仲景先師所著述,上承炎黃奧旨,下達尹越妙要。誠醫(yī)傢第一奇書也。
夫《本經(jīng)》者,出于炎帝,廣於伊尹!秲(nèi)經(jīng)》者,出於黃帝,成於岐伯。此二經(jīng),正大者也。《傷寒雜病論》,又名《金匱玉函經(jīng)》,雖名爲論,實爲經(jīng)中之奇者也。正奇相合,道也不孤。
自王公叔和以下,成公無己以來,凡注解《玉函經(jīng)》者,不下百家,其著名者,亦有二三十家,各領風騷,交相輝映。爾所謂亂經(jīng)者,亦不乏其人。蓋由不能老實讀書所致,遂使得後學之人,不能於魚目中檢視其珠,爲妄說所惑,始疑《金匱》之真僞,太守之有無。子本醫(yī)中大好良才,卻常作無謂之爭論。上不能思求經(jīng)旨,下不能廣解聖說。其去前輩著述之本意也遠矣。
某不才,偶於數(shù)年前,得明師指點,乃能稍窺岐黃之密室,續(xù)爾略嘗懸葫之妙藥,于是立志背負青囊,廣步杏林,必欲踏出太平康健之路來,以報天下。於是深知不讀書之苦,不實學之錯也。今且於《金匱》中,檢視二三處讀書體悟,與諸君共享。
閑話少敘,正文來也。
《 金匱◎辨少陽病脈證并治》云: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此是少陽病之總綱。所謂總綱者,乃是病在少陽經(jīng)絡臟腑之總統(tǒng)概說也。此非少陽傷寒之概要,乃少陽諸病之總要也。
夫少陽,居表裏之間。則不僅其經(jīng)在表裏間,爾其臟腑,亦在表裏間也。故其病也在表裏間。少陽總綱言:口苦,咽干,目眩者,以竅言病也。夫竅者,臟腑精氣開發(fā)出入之處也。故其竅也,屬半表半里間,與少陽本義相應。
若《太陽篇》中,總論太陽病,則必曰:“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因經(jīng)脈屬表,故總論太陽病時,以經(jīng)絡表病概括其說。
若《陽明篇》中,總論陽明病,則必曰:“胃家實”。此以腑概其病,因陽明屬裏,爾臟腑亦在裏也。
若《厥陰篇》中,總論厥陰病,則曰:“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贝巳幤校瑒t不再以表裏概括,爾言其病之顯著者也。厥陰病則以“消渴”二字概括之。然消渴又有上下之別,故又云:上之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若在中橫逆,則“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若病在下,則“利不止”。此以消渴二字概括厥陰病總綱,爾又上中下三分論之。古來醫(yī)傢,多有未明處,今且發(fā)明之。
若《少陰篇》中,總論少陰病,則曰:“脈微細,但欲寐也!逼渲嘘P鍵,在于“但欲寐”三字。正如陽明病“胃家實”一般簡便迅捷。然太陽病風溫,三陽合病處,亦有睡眠之証,其所以區(qū)別者,在於“脈微細”也。以【浮大】,對【微細】,此先以脈知在裏,後以睡眠知病必在少陰也。
若《太陰篇》中,總論太陰病,則曰:“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鞕。”此則以【腹?jié)M而吐】四字,應陽明病【胃家實】三字也。前後照應,無有不爽。又,《雜病篇》開篇所云:“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贝艘痪淇此破匠,卻機關重重,非有真師傳道,不能解也。
後世注解,多因肝木能克其脾土,則解“知肝傳脾”四字謂:肝病將終,轉(zhuǎn)生脾病。如此一解,似乎情理明了,實則於五行本義大大未明也。
夫五行者,本有“生克”之關係。但此生克,幷非一生一克,亦非五生五克之關係,乃是所謂“授傳死舍”的四五二十種關係。
傳者,前克後者曰傳。木克土,則曰木傳土也?苏,如刻也。師父弟子相傳,如雕玉器。古語云:“朽木可不雕”,即是不能克也?俗直玖x,并非【殺害】,爾是【造就】。朽木不雕,則師徒不能相傳授受,孺子不教也。道不得傳也。
故《金匱》中所謂“知肝傳脾”者,乃言木之克土,爾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之連帶順序關係。經(jīng)曰:“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必自愈!惫仕^“實脾”者,最終將使金氣不行爾肝氣自盛也。非是後世所謂“肝將攻土,先救其土”之意。
後世注解,徒以“肝將攻土,先救其土”解之。爾太守之師有言在先:“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惫手,實脾,非補脾也。肝已病弱,何以攻脾?!脾氣常旺,何以懼之?!實脾則金弱,金弱則木痊。此層層傳克,名之曰【調(diào)】。經(jīng)云:“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笔菍訉觽骺酥,不可粗糙看過。經(jīng)曰:“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可用之!贝怂匝愿翁摬槐匮a肝,肝實不可泄肝也。後世之醫(yī),其於補寫虛實之處,知之甚少,於五行妙要,更無所聞。一者由于無師不能自通,二者由于離經(jīng)必然叛道。
噫!學醫(yī)不讀經(jīng),可乎?學醫(yī)不拜師,可乎?若學浮華,盡成何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