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aodiega 于 2013/4/13 16:31 編輯 m.payment-defi.com/wszg/俞小姐,28歲。2012-12初診。
主訴
便秘,一周僅一至二次大便,硬甚,需用
開塞露助便。有時飲腸清茶以促進排便。大便先硬后溏,溏便較粘滯。
兩年前曾動過
痔瘡手術,未幾又發(fā),現(xiàn)有好幾個
外痔,據(jù)其母夸張說法有雞蛋那么大,時痛至臥床呻吟而不能起。無血。以溫水擦拭會舒服些。
體型偏胖。平素飲食:較喜食涼物、辣物、海鮮等。
口不渴,一般不喝水?诓豢啵科鹧矢陕陨硢。睡眠正常。月事尚屬正常。易
眩暈,西醫(yī)檢查有貧血、美尼爾氏綜合癥。另自小有胃病史(西醫(yī)檢查淺表性胃炎),現(xiàn)尚可。
舌色偏淡偏胖,苔白膩滿布,兩側齒痕明顯。
兩脈關尺間俱沉而有力。
綜觀舌脈諸證,為寒濕阻滯腸道之便秘。當溫陽化濕(舌淡胖齒痕苔白膩滿布)而通下(兩脈關尺間俱沉而有力),可從真武湯、
大黃附子湯化裁。大便先硬后溏、口不渴,為寒濕而非陰虛津虧便秘無疑。腸清茶偏于涼潤,雖可暫通大便,久服傷陽而更增病情。囑其停服。
此女在我處治療月余,前后診治七次,服藥近四十劑。初診處方并不甚妥,服之乏效。二診起漸入溫陽化濕通腑之正軌,故見效甚顯。除溫化通腑之主線外,亦酌加開肺氣以通腸腑之品(
蘇葉薄荷桔梗杏仁等)。有時亦會結合養(yǎng)血活血潤腸(
蓯蓉熟地當歸白芍桃仁杏仁麻仁)的路子,然處方一雜,效果反不如直接的溫化通腑法。處方七次,限于當時之水平,現(xiàn)在觀來方子不夠精純,茲不一一列舉。僅舉其中最吻合溫化通腑路線、見效最顯的三四診處方為例:
三診:附子15(先煎),
細辛5,制大黃15(后下),薄荷6(后下),桔梗6,杏仁9,
厚樸8,
茯苓15,生
白術9,炒白芍15,生
姜30
用薄荷涼開是因病者當時輕度外感略有咽痛和痰,但肺與大腸相表里,調(diào)肺氣之品與通下之品本不沖突,反能促效。此方服后,痔瘡已縮小很多。大便兩日一行,成形而順暢,已停用開塞露。
四診:附子15(先煎),生白術10,茯苓15,生白芍15,
生姜15,桔梗6,杏仁8,
半夏10,厚樸8,細辛5,制大黃12(后下)
因病者素不喜姜,覺三診姜太多,故此方減姜之量(實則此方中生姜重要,本不必減)。上方服用期間已是每天一次大便,不硬。痔瘡從外面已基本看不到。
此女治療月余,總體病情向愈,春節(jié)長假之后未再來,雖未得詢問遠效如何,然從每診反饋來看,應該是自己覺得差不多了,不必服藥了。痔疾或尚未根治,但至少癥狀上已好了七八成。
按1:人之患痔,如江河之入?跒槟嗌逞叨,如何治理?西醫(yī)手術療法,但掘去堰塞之泥沙,而不知清其源,久之水中之泥沙又自壅積,故多易復發(fā)。中醫(yī)治法,澄源清流,重在治其本。然亦可結合治標之法,如古傳結扎療法,若與針對體質(zhì)而開的內(nèi)服湯藥結合,標本并治,見效或更快。相比手術療法,不僅治本,而且對人體的傷害要小得多,也不痛苦(本人多年前亦做過痔瘡手術。那兩周,真的痛不欲生...)
不僅痔瘡如此。各類有形
積聚類疾病,如乳腺增生、囊腫肌瘤、乃至很多所謂的癌癥,實際上道理皆是相通。
按2:本人素喜讀劉慈欣的科幻小說。記得以前讀《中國太陽》,其中有兩段話印象非常深刻。
其一:
(水娃與霍金漫步在“中國太陽”(飛行在空間軌道上的大反射鏡)邊緣,面對著從邊緣露出一角的地球)
水娃說:“下面的世界好復雜的,可從這里遠遠地看,宇宙又是那么簡單,只是空間中撒著一些星星。”
確實。人體在西醫(yī)的顯微鏡下,是那么的復雜。可是從中醫(yī)執(zhí)簡馭繁的角度,又是那么的簡單。
其二:
這些年中國太陽還干了許多不尋常的事,比如融化乞力馬扎羅山的積雪以緩解非洲干旱...
這與寒積便秘,不是很相像嗎?庸醫(yī)見便堅腸道干澀,往往只知“潤腸通便”,卻不知世上亦有溫陽通腑之法。此時水非不足,而是水凝為積雪而不流通,故可融化中下之寒濕,以緩解腸道末端之干旱。天人之理,原本相通。具體是溫法還是潤法?關鍵在舌脈,在辯證。
-----------說一下我的看法供兄參考。這個醫(yī)案我的辯證為中焦氣虛,腸胃推動無力而引起虛寒性便秘。大便初硬完全是因為在腸道的時間過久,不能及時排出引起。
因為我判斷的主要問題在中焦,所以讓我處方的話,我會用四君子湯加
干姜(即合理中湯),用紅參而不用
黨參,以加強補氣溫陽的作用,大概為紅參15,茯苓15,炒白術10,干姜10,炙
甘草6。再結合
小承氣湯以推動腸胃運化,大概為厚樸15、
枳實15、大黃6。這是主體,其他癥狀則再隨癥加減了。
不用附子、細辛,我是覺得這兩味藥主要作用在于下焦,即
腎陽虛時。從四診的情況來看,似乎下焦腎陽虛的情況并不是很明顯。另外我是覺得這兩味藥主要起溫陽、興奮的作用,并沒有什么補益的作用,而一般來說,久病體虛,是應當適當兼以溫補的。再次,從現(xiàn)代藥理的研究來說,附子細辛算是毒性較大的藥材,如果能以其他相對平和的藥材來代替的話,盡量就用其他藥味平和的藥材來代替了。
-----------另外再補充一點關于大黃的看法。我的處方如在初診時,大便硬甚,6克應該是少了,估計要到10克或者15克。
還有我覺得用
生大黃可能更合適。就我的理解,制大黃(酒大黃)一般以作用于血分為主,用于跌打損傷時多用制大黃,而用于大便不通時,則應以生大黃為好。
我想兄用制大黃而不用生大黃,應該是考慮到病因為虛寒性質(zhì),怕生大黃過于寒涼了,所以用制大黃袪其寒性。但我覺得就我們的處方來說,整體是偏于溫熱的,單一味生大黃,并不足以改變整方的藥性,而且寒溫并用,我覺得可能反而使全方整體上更為平和。
還有一點,大黃后下,煎煮時間過短,藥味輕了會不會作用于上焦為主了呢?
-----------
本帖最后由 xiaodiega 于 2013/4/13 21:29 編輯 m.payment-defi.com/shouyi/回復 灶心土 的帖子理中、四君子 vs 真武湯哦,這個可能跟具體的用藥習慣有關。我臨證理中、四君子、甚至
四逆湯均用得甚少,也不太喜歡用干姜(除了配合半夏細辛,用于溫肺化飲,如
小青龍、苓甘五味姜辛湯)。
人參在我的用法,更多的配合
麥冬用于生津,也配合
黃芪用于益氣升提,卻很少與白術、茯苓配合用于“健脾補氣”。
然而我處方卻非常偏好真武湯,用得極為頻繁。附子在我看來,補火以暖土,配合白術、茯苓、生姜,化濕利濕驅(qū)散中土之寒濕,用藥比理中、四君子要活潑得多。寒濕一去,脾運自復,一般無煩呆補(當然也要看情況)。我臨證用藥喜動勝于喜靜(熟地是我唯一喜用的靜藥),喜調(diào)氣,喜用風藥,喜升降收散,勝于喜呆補(很少用一般意義上的補腎藥)。這是個人偏好的緣故吧。生姜比干姜顯得活潑,故而在寒濕證中用得更多。
> 從現(xiàn)代藥理的研究來說,附子細辛算是毒性較大的藥材我從來不信什么“現(xiàn)代藥理研究”,呵呵。對于熱證,水虧燥熱之證,附子細辛自然是毒藥。對于寒濕證,用之又何妨?
關于生大黃與制大黃:兩者俱可用于通便。我的用藥習慣,若有明顯熱象,則用生大黃。若
腹痛甚急需攻下,亦用生大黃。若病緩,無熱象,只是單純用于通便,或用于配合活血化瘀藥通下血分之瘀滯,則用酒大黃。
實際上,即使經(jīng)方
大承氣湯,大黃也是酒洗的。
> 大黃后下,煎煮時間過短,藥味輕了會不會作用于上焦為主了呢?這個在我的理解,大黃短煎,則“性子急”而偏于通便。泡服則“性子更急”而偏于泄熱。若久煎,則性緩、深入血分,用于活血,使淤血下行。卻并無作用于上焦之說。大黃
黃連瀉心湯或三黃瀉心湯,也是要結合黃連、
黃芩、甚至再加
梔子,才得以清三焦之火熱的。
-----------
本帖最后由 xiaodiega 于 2013/4/13 22:58 編輯 m.payment-defi.com/Article/回復 灶心土 的帖子中醫(yī)處方本無標準答案,而有明顯的個人風格的烙印。對于同一病癥,張景岳與葉天士處方,必定多有不同。關鍵看療效吧,有時殊途同歸,都能達到目的就好。
另,附子加大黃的組合,在我也極為常用。因兩者作用均偏于下焦,寒熱并用,鼓動下焦之生機(我臨證其實更多的用籠統(tǒng)的三焦的概念,而少分腎、脾等臟腑辨證的概念)。若干姜與大黃同用,就一中一下,沒有那種感覺了。
再突然想起,內(nèi)經(jīng)理論,腎司二便之
開合。陽虛便秘,以附子溫腎陽助其司開合之能,配合大黃以通便,恰到好處。若干姜則作用偏于脾肺,與大黃的配合就不緊密了。(即使對于肺,也只聞開提肺氣以通腸腑,不聞溫肺以通便一說)
而經(jīng)方諸瀉心湯中,黃連干姜寒熱并用之樞轉中焦,則恰與大黃附子寒熱并用之激蕩下焦,有共通之處。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