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辨王玉原傷寒后余熱并永定善后要法
    

寓意草:辨王玉原傷寒后余熱并永定善后要法

王玉原昔年感證。治之不善。一身津液。盡為邪熱所爍。究竟十年余。熱未盡去。右耳之竅嘗閉。今夏復病感。纏綿五十多日。面足浮腫。臥寐不寧。耳間氣往外觸。蓋新熱與舊熱相合。野狼狽為患。是以難于去體。醫(yī)者不察其綢繆膠結之情。治之茫不中 。延至秋深。金寒水冷。病方…

王玉原昔年感證。治之不善。一身津液。盡為邪熱所爍。究竟十年余。熱未盡去。右耳之竅嘗閉。今夏復病感。纏綿五十多日。面足浮腫。臥寐不寧。耳間氣往外觸。蓋新熱與舊熱相合。野狼狽為患。是以難于去體。醫(yī)者不察其綢繆膠結之情。治之茫不中 。延至秋深。金寒水冷。病方自退。然淺者可退。深者莫由遽退也。面足浮腫者。肺金之氣。為熱所壅。失其清肅下行之權也。臥寐不寧者。胃中之津液干枯。不m.payment-defi.com/zhicheng/能內榮其魂魄也。耳間大氣撞出者。久閉之竅。氣來不覺。今病體虛羸。中無阻隔。氣逆上沖。始知之也。外病雖愈。而飲食藥餌之內調者。尚居其半。特挈二事大意。為凡病感者。明善后之法焉。蓋人當感后。身中之元氣已虛。身中之邪熱未凈。于此而補虛。則熱不可除。于此而清熱。則虛不能任。即一半補虛。一半清熱。終屬模糊。不得要領。然舍補虛清熱外。m.payment-defi.com/wsj/更無別法。當細辨之。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補胃。如瘧痢后脾氣衰弱。飲食不能運化。宜補其脾。如傷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補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熱亦有二法。初病時之熱為實熱。宜用苦寒藥清之。大病后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之。二者亦霄壤之殊也。

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瀉熱之藥。而治感后之虛熱。如麥門冬地黃牡丹人參梨汁竹瀝之屬。皆為治法。仲景每用天水散以清虛熱。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義也。設誤投參 苓術補脾之藥為補。寧不并邪熱而補之乎。至于飲食之補。但取其氣。不取其味。如五谷之氣以養(yǎng)之。五菜之氣以充之。每食之間。便覺津津汗透。將身中蘊蓄之邪熱。以漸運出于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補之。目下雖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膩阻滯經絡。邪熱不能外出。久久充養(yǎng)完固。愈無出期矣。前哲有鑒于此。寧食淡茹蔬。使體暫虛而邪易出。乃為貴耳。前藥中以浮腫屬脾。用苓術為治。以不寐責心。用棗仁茯神為治?傄匝a虛清熱之旨未明。故詳及之。

胡卣臣先生曰。傷寒后飲食藥餌二法。足開聾 。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