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第一節(jié) 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一般問題
    

醫(yī)學心理學:第一節(jié) 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一般問題

一、優(yōu)生是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基礎兒童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要重視其先天素質的優(yōu)劣。一個兒童生來大腦發(fā)育不全,他無論如也成不了心理健康的人;染色體畸變的21三體綜合征(先天愚型)的孩子,他無論如可也成不了人格健康全的人,所以說,優(yōu)生乃是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基礎。1.戀愛…

一、優(yōu)生是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基礎

兒童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要重視其先天素質的優(yōu)劣。一個兒童生來大腦發(fā)育不全,他無論如也成不了心理健康的人;染色體畸變的21三體綜合征(先天愚型)的孩子,他無論如可也成不了人格健康全的人,所以說,優(yōu)生乃是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基礎。

1.戀愛與婚姻對子代心理健康的影響婚姻應當是戀愛的美滿結果,沒有深厚的愛情基礎,不應倉促結婚。為了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近親和有某些遺傳性疾病的人不能結婚,他們生育后代身心發(fā)育畸形的可能性大。讓他們繼續(xù)繁衍后代,社會上必在增加心理不健康的成員。

結婚后,夫妻之間應當進一步發(fā)展并深化戀愛的愛情,互相敬慕、相親相愛、建立和睦家庭。美滿和睦的家庭氣氛,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如果讓孩子整天在父母的相互謾罵、詆毀、攻擊之中生活,勢必引起孩子焦慮、恐懼、心情矛盾、痛苦不安。一旦父母離異,他們孩子大都在心理上受到挫折。

2.受孕年齡對子代心理健康的影響這些年來的研究認為,婦女妊娠的最佳年齡為25~29歲。如果不滿20歲就妊娠生子,往往因生殖器官尚未充分發(fā)育成熟,易于影響子代身心健康;如果超過35歲方妊娠生子,則往往由于卵細胞開始老化,生殖器官也衰退,先天愚型及其它畸形兒的發(fā)生率也相應提高。

3.胎教對子代心理健康的影響所謂胎教,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為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實施最佳措施。母體是胎兒的小環(huán)境,孕婦的生理和心理活動變化都會波及到胎兒。

孕婦的情緒在胎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認為,孕婦的情緒變化中通過血液和內分泌成分的改變對胎兒產生影響。孕婦如果經常心境不佳,憂愁、苦悶、焦躁煩惱、悲傷慍怒、恐懼緊張等,會使胎兒腦血管收縮,減少腦的供血量,從而影響腦的發(fā)育,過度的緊張恐怖甚至可以造成胎兒大腦發(fā)育畸形。Eichmann Ecsenius ,1952年調查德國柏林和其它幾個區(qū)共55家醫(yī)院,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前的七年間,新生兒神經系統畸形發(fā)生率是1.25%;在希特勒法西斯統治下的七年內,畸形發(fā)生率上升到2.38%;在1940年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畸形率又上升到2.58%;戰(zhàn)敗后的1946年至1950年的五間期間,畸形率竟高達到6.5%。這一事實充分說明孕婦情緒與胎兒大腦發(fā)育之間的密切關系。美國心理學家D.R.Othinger 和 J.E.Simmons 的研究發(fā)現,孕婦如緊張焦慮,其子女長大后也情緒不穩(wěn)。大量研究還證明,情緒困擾的孕婦還易于在妊娠期間和分娩時引起合并癥。例如,嚴重焦慮的孕婦往往伴有惡心、嘔吐,并易于導致早產、流產、產程延長或難產。難產對孩子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因為新生兒在產道中時間過長,引起窒息、缺氧,必然對神經系統有損害,對心理活動有影響。有人認為兒童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征(多動癥)就與難產損傷有關。所以孕婦要正確對待分娩這一自然生物現象,消除焦慮、解除緊張、正常分娩,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現在通過當代科學技術對胎兒的研越來越多,有人用子宮同窺鏡直視胎兒,發(fā)現胎兒的眼睛能隨送入的光亮而活動,觸及其手足可產生收縮反應;外界音響可傳入胎兒聽覺器官,并以引起主率改變。據此,有人提出兩種直接訓練胎兒的方法。

一是對胎兒進行撫摸訓練,激起胎兒的活動積極性。做法是孕婦平臥,腹壁放松,雙手指壓腹部,胎兒受壓后出現蠕動。經過此訓練的嬰兒站立行走較早。但有早期宮縮者禁用。二是對胎兒進行音樂訓練,發(fā)現胎兒愿接受低沉委婉的音樂,而不愿接受尖、細、高闊的音響,當用絲竹樂器演奏歡暢輕柔的樂曲時,胎兒在腹內出現安詳舒展的蠕動,出生后再聽到同類樂曲時就興高采烈、手舞足蹈。

二、適宜的信息刺激有益于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除了生理需要和母愛依戀等需要外,還有從外部世界吸取信息的需要。哈fo大學的B.L.White和R.Held在一所州立醫(yī)院附設的托兒所里做了這樣一種實驗:他們把嬰兒分成兩組,一組孤單單地躺在鋪著潔白床單的小床里,作為對照組,一組則在小床里鋪上印花床單,床邊還掛上了有顏色并發(fā)出悅耳聲響的小玩具。過一段時間對兩組孩子做同樣的感覺動作性能力測驗,結果實驗組的孩子比對照組的孩子靈巧得多。由此看來,適宜的信息刺激,會促進兒童感官器官的發(fā)展和智慧的增進,有益于心理健康。有人提出,在一定的限度內,兒童通過感官攝入頭腦中的信息量的多少與其智力發(fā)展成正比,而且接觸事物的種類比接觸事物的次數更為重要。

當然,信息刺激又必須適量。超過限度不但無益,反而有礙于兒童心理健康。有人曾對嬰兒進行豐富多彩的超量刺激,孩子竟煩躁不安,哇哇大哭。同理,有人對嬰幼兒實施早期教育,過多地增加刺激量,都是對兒童心理健康有害無益的。

三、母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營養(yǎng)

有人把物質營養(yǎng)、信息刺激和母愛稱為三大營養(yǎng),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兒童從初生到3歲是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母親的愛撫對其心理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Bowlby的研究指出,如果從出生到3歲被剝奪了母愛,其生理、智力及社會適應性的發(fā)展均極遲緩,甚至發(fā)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理變化。他還認為,3至5歲的兒童被剝奪了母愛其后果仍很嚴重。

有人稱兒童對母愛的需要為皮膚饑餓,必須以撫摸、擁抱和親昵來滿足。新西蘭科學家曾對嬰兒睡在羊皮褥子上的反應進行了多次試驗,發(fā)現嬰兒在軟茸茸的羊皮褥子上入睡快,睡得也香甜持久,他們的表現猶如睡在媽媽的懷抱里一樣。

Spitz研究了孤兒院的嬰兒發(fā)現,孤兒院的嬰兒長時間地臥在小床里,孤孤單單,沒人理睬,張眼望見去只見墻和白床單,沒有任m.payment-defi.com何顏色或吸引人的事物。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這些嬰兒只有在換尿布或喂食時才離開小床一會。平時猶如被囚禁的犯人,這些孩子的死亡率較高。既使活下來也大都啼哭、冷漠、退縮、笨拙和缺乏活力。兩歲時的智商(IQ)才相當于正常十個月的兒童。托兒所乳嬰兒的生理照顧并不比孤兒院的孩子好,但他們有母親的愛撫,所以他們沒有孤兒院孩子的那些癥狀。最后他下的結論是:嬰兒時期最重要的事是需要溫柔的愛的照顧。

四、家庭育兒方式與兒童心理衛(wèi)生

在乳嬰兒時期,滿足其基本生理需要、信息刺激和母愛需要的方式對他們的智力、情緒和個性的發(fā)展影響很大。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身心發(fā)育水平逐漸提高,他們與父母親包括其他家庭成員的交互作用就更廣泛更復雜了。這時,家庭氣氛、孩子被擺放的地位以教育方式等,對其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越來越起更重要的作用。

國外對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大都把家庭的管教方式分為民主式和權威式兩大類。在民主式的家庭里,父母具有容忍性,并鼓勵孩子自我表現,激發(fā)其好奇心,家里的事情大都由家庭成員共同協議而定。相反,在權威式的家庭里,父母的管教甚嚴,一切活動均由父母來決定,解決任何問題孩子都很難參加議論。由這兩種管教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其個性特征具有顯著不同,生長在民主式家庭的孩子,大都活潑、開朗、主動、外向、自信心和上進心都強,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很自然。而生長在權威式家庭的孩子,大都比較順從、安靜、內向,好奇心和主動性都差,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大都退縮,感到困難。

美國加州大學的Baumlind在實驗中首先觀察孩子的表現,然后就他們的自m.payment-defi.com/zhuyuan/我控制、好奇心、獨立性、友善和熱情等五項個性特征加以評定,根據評定結果,選出兩組差別較大的孩子進行研究。其中一組的孩子成熟、能干、自足而且獨立性強;另一組孩子則幼稚、依賴性強、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然后研究人員對這兩組孩子的家庭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訪問,并親自觀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互作用。在獲得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他們又把家長的行為方式分成控制、成熟要求(要求孩子的行為與年齡一致,并做某些規(guī)定)、親子溝通方式和父母友善等四項加以評定。結果發(fā)現,最成熟最能干的一組孩子的父母在這四項評定上得分最高。這些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都能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多給鼓勵和支持,并尊重孩子的獨立與自主,以耐心說服的方法來控制孩子的某些行為。相反,那些不成熟不能干的一組孩子的父母,在上述四項評定中得分都很低。這些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大都很少控制,他們雖然十分疼愛孩子,但又過度保護、溺愛、管教不嚴、要求不高,不激勵和支持孩子獨立自主的合理行為。

在我國,要注意防止在兒童教養(yǎng)中的“過度保護”傾向,由于許多家長區(qū)別不開母愛和溺愛,以致給兒童養(yǎng)成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征。

五、年齡特征、個性特征與兒童心理衛(wèi)生

1.年齡特征與兒童心理衛(wèi)生 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漸進的,這種量的變化時刻在進行著。但是,在量變之中又有質變。體現這種質變的標志就是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征。兒童在每個年齡階段各有其典型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學界一般把兒童的年齡階段劃分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因為每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有其不同于其它年齡階段的本質的、典型的心理活動特點,所以父母及教育者都必須以此為依據來實施教育和訓練。在現實當中有兩種做法有礙于兒童心理衛(wèi)生:其一,超越兒童年齡階段,使兒童對教育內容及方式都感到力所不及。其二,退化性培養(yǎng)和過度保護,即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已經提高了,父母仍按以往的方式對待孩子,施加過度的保護措施。結果使孩子愿意做的不能做,應當做的不會做,延緩了心理發(fā)展,形成了許多不健康的性格特征。

2.個性特征與兒童心理衛(wèi)生兒童心理的個性特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某個具體兒童的心理特征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于他的年齡階段,二是兒童之間在能力、氣質等方面存在個別差異。給兒童實施教育訓練的內容和方式都必須照顧到兒童心理的個別特征,不然就會有礙于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

由于兒童自出生就帶來了各自的氣質特征基礎,所以父母及教師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和管教方式等都應有所區(qū)別,否則,容易給兒童造成身心傷害。國內外的有關研究都指出,自嬰幼兒時期開始,就按照氣質類型區(qū)別對待地進行教育,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不益于心理健康;否則,容易給兒童造成心靈創(chuàng)傷,發(fā)展成為心理疾病及行為障礙。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