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曰∶血營氣衛(wèi),胥有義焉。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故曰營。陽在外,陰之衛(wèi)也,故曰衛(wèi)。二者宜調(diào)而不宜病,血一不調(diào),則營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敗之,微者迫于熱,盛者真陽不足以運血,而衛(wèi)亦敗也。今考名方二十八首,酌而用之,則調(diào)元之手矣。
當歸(酒洗) 熟地黃(各三錢) 川芎(酒洗,一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二錢)
血不足者,此方調(diào)之。
氣、血,人身之二儀也。天地之道,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人與天地相似,故陰血難成而易虧。是方也,當歸、芍藥、地黃,味濃者也,味濃為陰中之陰,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氣清,為陰中之陽,故能行血中之氣。然草木無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謂其生血者,撲簋kk、芍藥,地黃能養(yǎng)五臟之陰,川芎能調(diào)營中之氣,五臟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則未也。師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調(diào)之則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氣息幾微之際,則四物禁勿與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陰,陰者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故曰禁勿與之。
當歸(二錢) 黃耆(一兩)
男、婦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者,此方主之。
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蛞约±谝厶撈潢幯瑒t陽獨治,故令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此證純象傷寒家白虎湯之證,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可辨爾!秲(nèi)經(jīng)》所謂脈虛血虛是也。當歸味濃,為陰中之陰,故能養(yǎng)血,而黃耆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耆多于當歸數(shù)倍,而曰補血湯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內(nèi)經(jīng)》曰∶陽生陰長,是
人參(去蘆,二兩)
凡上下失血過多,脈微欲絕者,急以此方主之。
血者氣之守,氣者血之衛(wèi),相偶而不相離者也。一或失血過多,則氣為孤陽,亦幾于飛越矣,故令脈微欲絕。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宜急固。故用甘溫之參以固元氣,所以權(quán)輕重于緩急之際也。故曰血脫益氣,古圣人之法。或者不達此理,見其失血而主四物湯,則川芎之香竄,能散幾微之氣,而當歸、芍藥、地黃,皆滋陰降下之品,不能生血于一時,反以失救死之權(quán),而遺人夭殃矣。醫(yī)云乎哉?
人參(去蘆)白術(shù)(炒)茯苓(去皮)炙甘草 當歸(酒洗)川芎(酒洗) 芍藥(酒炒)地黃
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
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yǎng)者也。m.payment-defi.com/shouyi/是方也,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質(zhì)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yǎng)。形體既充,則百邪不入,故人樂有藥餌焉。
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鹉嬗谥校S火上,有此二證。然吐血責之腑,衄血責之經(jīng),求其實,則皆炎上之火也。火者,心之所司,故用生犀、生地以涼心而去其熱。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芍藥以平肝而瀉其母,此窮源之治也。今人治吐血者,以涼水濯其兩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治衄血者,以涼水拊其后頸,此責其火于太陽經(jīng)也。皆是良法;タ家咳嗽門、痘門。
生荷葉 生艾葉 生地黃 生柏葉
四件爛搗,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
陽乘于陰,血熱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m.payment-defi.com/job/良。
統(tǒng)而論之,生之則寒,則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論之,則荷、艾輕香,去火于氣。 、柏質(zhì)實,瀉火于陰。火去則血歸經(jīng),而吐衄愈矣。
陽毒,上竅出血者,此方主之。
治病必求其本。陽毒上竅出血,則熱為本,血為標。能去其熱,則血不必治而自歸經(jīng)矣,故用、芩、梔、柏苦寒解熱之物以主之。然惟陽毒實火用之為宜。若陰虛之火,則降多亡陰,苦從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新瓦上逼咸,溫湯調(diào)下三錢。
衄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人中白,即《本草》溺白 也。其味咸寒,咸則能入血,寒則能勝熱。其味濃于人便,故其奏功尤捷。
取生 十余斤,只用新布拭凈搗絞取汁,勿用生水洗之。
吐衄不止者,此方亦良。
東垣曰∶生地黃,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故吐衄之疾,取自然汁呷之,血涼而止。
茜根 阿膠 黃芩 側(cè)柏葉 生地黃(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陰虛衄血者,此方主之。
陰陽之在人,平則治,偏則病。若腎陰一虛,則陽勝矣,故載血上行而令衄。是方也,阿膠能補虛,黃芩能養(yǎng)陰,甘草能緩急,茜根、側(cè)柏、生地黃,則皆去血中之熱,能生陰于火亢之時者也。
黃芩(炒) 白芍藥(酒炒) 甘草(各三錢)
陰火載血上行,衄而不止者,此方亦主。
黃芩之苦能降火,芍藥之酸能收陰,甘草之甘能緩急。
黃耆(六錢) 赤茯苓 白芍藥 當歸 生地黃 阿膠(各三錢)
饑困勞役,動其虛火,致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饑困勞役而動其火,其人本虛可知矣。虛火可補,故用黃耆、當歸、阿膠甘溫之品以補之。然赤茯苓能導(dǎo)丙丁,白芍藥能收陰氣,生地黃能涼血熱。三物者,去血中之熱,自是沖和,與芩、連苦寒之劑殊別。實火宜用連、芩、虛火則惟此類為宜也;騿枴锰摶、實火,何以辨之?余曰∶聲高氣壯為實火,言而微終日復(fù)言為虛火。
人參 黃耆(各一錢五分) 麥門冬 當歸 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五味子(九粒)
暑月衄血,此方主之。
《內(nèi)經(jīng)》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故時當暑月,則肺金受克,令人乏氣之時也,理宜清金益氣。清金故用麥門、五味。益氣故用甘草、參、 ;芍藥之酸,所以收其陰。當歸之辛,所以歸其血。此亦虛火可補之例也。
百葉榴花(曬干為末)
衄不止者,以此末吹入鼻中,立止。
榴花之紅,有使入血。榴花之澀,可使止血。一夫當關(guān),此藥近之。
青黛(飛) 栝蔞仁(去油) 訶子肉 海粉(去砂) 山梔(炒黑,等分)
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
肺者,至清之臟,纖芥不容,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則嗽?日哂新曋,嗽者有物之義也。青黛、山梔所以降火,栝蔞、海粉所以行痰,訶子所以斂肺。然而無治血之藥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咳血者,宜此一物飲之。
褚澄,齊之圣醫(yī)也。其《遺書》曰∶咳血不易醫(yī),喉不容物,毫發(fā)必咳,血滲入喉,愈滲愈咳,愈咳愈滲,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一生。吾于是乎師其言矣。
青黛(一錢)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以黃耆煎湯炒黃色,二味研作餅子,入柿餅內(nèi),濕紙包煨,連柿餅研細,米飲調(diào)服。
咯血者,此方主之。
咯血者,咯而出血,責之脾胃也。青黛去土中之火,杏仁利中宮之氣。氣利火去則不咯,不咯則不血矣。
荷葉(不拘多少,焙干為末)
咯血,此方亦良。
氣分有火,則令人咯,久久咯之,則動其血。褚氏曰∶血雖陰類,運之者其和陽乎!荷葉有仰盂之形,得震卦之象,有輕香之氣,得清和之體,故能和陽定咯而運血。
黃柏(一物,炒褐色作丸)
嘔血者,此方主之。
嘔與咯不同,聲出于上焦為咯,重而短也。聲出于下焦為嘔,濁而長也。黃柏苦而潤,苦故能瀉火,潤故能就下也。
側(cè)柏葉一味,為末。
米飲調(diào)下三錢。
此亦治嘔血之方也。
側(cè),陰象也。柏,遇寒而不凋,得陰氣之最濃也,故能入陰而瀉嘔逆之火。然其性微香,則其妙又能和陽,而不偏于陰矣。此其所以為良也。
牙宣者,齒根出血也,此以肥甘之熱致病。每于晚膳后,以茶漱而潔之,則病愈矣。
小薊 生地黃 滑石 通草 蒲黃(炒) 藕節(jié) 淡竹葉 當歸 梔子(炒) 甘草(各半兩)
下焦結(jié)熱血淋者,此方主之。
下焦之病,責于濕熱。法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梔子涼而導(dǎo)之,以竭其熱。用滑石、通草、竹葉淡而滲之,以竭其濕。用小薊、藕節(jié)、蒲黃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當歸養(yǎng)血于陰,甘草調(diào)氣于陽。古人治下焦瘀熱之病,必用滲藥開其溺竅者,圍師必缺之義也。
小薊 琥珀(等分,為末)
此亦治血淋之方也。
薊根能治下焦瘀血,琥珀能治膀胱結(jié)熱。
牛膝(三斤,煎膏一斤,空心鹽水化下四錢)
此亦血淋之方也。
牛膝質(zhì)潤而苦咸,形實而修長。質(zhì)潤故能活血,苦咸故能勝熱,形實故能就下,修長,故能導(dǎo)小腸而利膀胱。
玄胡索(一兩) 樸硝(三分)
分二次服。
此治陽邪陷入下焦,令人尿血之方也。
陽邪者,熱病傷寒之毒也。下焦者,陰血所居,陽邪入之,故令尿血。玄胡索味苦而辛,苦故能勝熱,辛故能理血。佐以樸硝,取其咸寒,利于就下而已。
人參(去蘆) 白術(shù)(炒) 茯苓(去皮) 川芎(洗凈) 當歸(酒洗) 白芍藥(炒)<桂(炒,等分)
風邪入于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瘀血者,此方主之。
風,陽邪也,血得之則善行,故下鮮血。濕,陰邪也,血得之則敗壞,故如豆汁。氣血虛而后邪湊之,故用人參、白術(shù)、茯苓以補氣。用川藥、當歸、芍藥以養(yǎng)血。肉桂之辛,可以散風邪,肉桂之熱,可以 濕毒,血藥得之可以調(diào)營,氣藥得之可以益衛(wèi)。又曰∶白術(shù)、茯苓能壯脾而療濕,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驅(qū)風。
槐花(炒) 側(cè)柏葉 荊芥穗 枳殼(麩炒,等分)
共為末,每服三錢,空心下。
腸風、臟毒下血,此方主之。
槐花、側(cè)柏能涼大腸之血,荊芥、枳殼能療大腸之風。風熱相搏者治之良。
黃連(十二兩) 好酒(五升)
煮干,為末作丸。每服三錢。
濕熱酒毒令人便血者,此方主之。
黃連,苦寒枯燥之物也?嗪誓軇贌,枯燥故能勝濕。而必煮以酒者,非酒不能引之入血也。
側(cè)柏葉(一味,春東、夏南、秋西、冬北取來。)
燒灰調(diào)下三錢。
臟毒下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臟毒之初宜涼血,涼血皆苦寒之藥,久久則氣寒,而血益不固矣。法曰∶澀可以固脫,故用柏灰之澀以止之。四時采之,必辨其方者,取其得氣之濃也。他如干柿餅燒灰亦良。
人參(去蘆) 樗根白皮(等分)
每末三錢。
臟毒挾熱下血,日久不止者,此方主之。
臟毒,腸毒也。挾熱者,謂挾客熱與飲酒之類也。日久不止,則氣亦虛,而不足以固血矣,故用人參之甘以補氣,樗根之澀以固血。補以舉之,澀以劫之,雜霸之治也。
點擊查看:<<醫(yī)方考>>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