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日子是寬松的,思想是自由的。在南京,我寫文章,說觀點,總要顧及周邊,以免刺激他人,破壞整體的氛圍。特別是談中醫(yī),不能偏激,要講辯證法,要一分為二,否則會遭到批評。當年我在南京中醫(yī)學院各家學說教研室,主張研究中醫(yī)學術流派,主張評價歷代名醫(yī)學說,就被制止,并遭到冷嘲熱諷,無形的壓力讓我胸悶。但是,在日本,我的思想可以自由飛翔,我可以根據(jù)需要大膽地提出一些假說后設想,沒有妒忌,沒有壓制,這種輕松感,實在是太好了!
???? 細野診療所的學習會在讀完淺田宗伯的《橘窗書影》以后,就開始講經(jīng)方。在中田敬吾先生的鼓勵下,我擔任主講。聽講者大多是京都大學醫(yī)學部的學生,還有幾位臨床醫(yī)生和藥劑師。他們的要求就是盡快了解中醫(yī),了解經(jīng)方。沒有考試,也無需文憑,所以,我的教學不必顧及國內中醫(yī)高等院校的教學大綱,但盡量要讓他們記得住,聽得懂,用得上。
????我開始講類方。80年代中期,我已經(jīng)接受類方研究思路。在出國前,還和上?萍汲霭嫔缟潭恕栋偃諏W開中藥方》的編寫計劃,也是按類方設計的。到日本后,自然就想試試這種教學法。第一堂課是講
桂枝。我說,中醫(yī)的方劑雖多,但是有系統(tǒng)的,就如人類的家族一樣,中醫(yī)有很多家族,這十種藥物,分別代表著中醫(yī)的十大家族。而每個家族有其特征,而這些藥物的主治功效,分別代表著這一方劑家族的主治功效的特征。我說, 你們先記住十種中藥:桂枝、
麻黃、
柴胡、
大黃、
黃芪、
石膏、
附子、
黃連、干
姜、
半夏。我的課程,就是從這些主要藥物的主治功效講解開始。大家說:好記好懂!
???? 講類方就要講方證。方證是用方的證據(jù)和指證,是前人臨床經(jīng)驗的結晶。方證客觀具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我講方證,以《
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依據(jù),參考了經(jīng)方家和日本漢方的資料。中國經(jīng)方的書,主要參考樊天徒先生的《傷寒論方解》。這本書是50年代末期出版的,署名是江蘇省中醫(yī)研究所。樊先生我沒有見到過,據(jù)說是南京中醫(yī)學院早期的教務長,而且是當年經(jīng)常穿西裝,拿斯迪克的中醫(yī)。據(jù)說樊先生懂英文,思想開放,主張吸收西醫(yī)學和日本漢醫(yī)學,教《處方學》。但他的處境不好,后來去了省中醫(yī)研究所,文革中被下放農村。他的這本書是在省中醫(yī)研究所時編寫的,還沒有自己的署名,只是有“江蘇省中醫(yī)研究所”字樣,后來再版時,?鼻把陨喜盘岬椒焱降拿H珪葱祆`胎類方為綱的,每方下有經(jīng)典原文,有方證,還有后世注家的注釋,其中應用柯韻伯、徐靈胎為多,還有不少日本漢方醫(yī)家如吉益東洞、湯本求真的論述。全書文字淺顯,沒有繁瑣虛玄的傳統(tǒng)病機術語,很切近實用。我當年是在舊書店買到的,看后就常置案頭,去日本就帶了這本經(jīng)方書。
??????講方證時,我為了幫助大家記憶,我特別反復強調那些客觀指證,如舌、脈、腹等。那天講桂枝,我強調舌質要暗淡,要嫩,要濕潤。脫口而出“桂枝舌”一詞,大家很興奮,說:“喔毛西若伊!桂枝舌,哇卡答!”。我由此而推出了“
干姜舌”“大黃舌”“附子脈”等術語,這種提法,教科書沒有,完全是我的從臨床實際中體悟出來的;叵肫饋,當年在家鄉(xiāng)跟夏奕鈞先生抄方時,他就是這種思維方式:只見他一會兒起來扒著患者的嘴巴,看咽喉,看舌頭,一會兒又坐在那張舊藤椅上,瞇著眼,抽著煙,慢慢地吐著,然后,猛然掐滅煙頭,說:這個人要吃桂枝的,還要夾附子吃!或者說,這個人黃連不能吃的!石膏不能吃的!沒有那么多病機傳變的四字術語,也說不清楚為什么,他就是那樣用!那是經(jīng)驗,是口訣,或者說是老人腦海中的一個個方藥的圖版。不玄虛,可捉摸,有實證,也好學!但是,我到南京中醫(yī)學院以后,要按教學大綱,要依從教科書理論,與那些來自臨床的那些思維方式,往往無法銜接。但這種帶有濃濃診室氣息的思維方式,在日本卻可以彰顯特色。這些“藥證”的提出,一下子將我在日本的經(jīng)方講座推向了高潮。那天,加藤醫(yī)生高興地告訴我,她用
大建中湯治療一例
腹痛患者,舌苔白滑,典型的干姜舌,用后病情大好。我很高興,有一種說不上的愉悅感,現(xiàn)在知道,那是一種成就感!
???? 細野診療所的圖書館,不大,但里面有關日本漢方的書籍雜志很多。閱覽室僅一間,落地玻璃窗外,白石子鋪出的枯山水,幾株翠竹,給人一種寧靜安詳?shù)拿。我在那里備課,在那里讀書,尤其是讀許多日本漢方的書。如何看待日本漢方,長久以來,我的眼光是斜的,因為,在國內接受了一種觀念,那就是日本漢方是不講辨證論治的,其表現(xiàn)是對癥狀用藥,是不加減用原方,于是日本漢方是死板的,是不入大雅的。我曾經(jīng)寫過介紹日本古方派的文章,在結論上也要加上那么幾句話,認為不講辨證論治。到日本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觀念是不準確的。其原因是沒有了禁錮你的思想框框,我可以任思緒自由的飛翔;原因是蒙在眼前的迷霧已經(jīng)不在,我可以用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看日本漢方,用自己的目光平視日本漢方。在閱讀日本醫(yī)籍過程中,我為《腹證奇覽》腹證圖的簡練直觀而驚喜,為淺田宗伯先生的詩文學識所敬仰,為湯本求真先生犀利獨到的思維和經(jīng)驗所震撼,為大塚敬節(jié)先生古方今用的思路所折服,為史數(shù)道明先生學貫中西古今折衷的態(tài)度所感動。日本漢方原來是那樣的!那種感覺猶如在蘇州游園,看看高墻蔽目,一拐彎,眼前亭臺樓閣,
桃紅柳綠,又是一園!
??????秋天的東京,天高云淡,景色宜人。1990年10月,第六屆國際東洋醫(yī)學會在這里召開。我提交的論文是《體型辨證》。這是我提出的一個辨體用藥的診療模式。辨體,是家鄉(xiāng)夏奕鈞、邢鸝江等老中醫(yī)十分重視的診療思想。這個思想源于其老師朱莘農。朱莘農先生是蘇南錫澄地區(qū)的名醫(yī)幼承家學,壯年以擅治傷寒大癥而享盛名,平生對《傷寒論》鉆研甚勤,臨床重視驗體辨證。他有句名言:“醫(yī)道之難也,難于辨證,辨證之難也,難于驗體,體質驗明矣,陰陽可別,虛實可分,病癥之或淺或深,在臟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醫(yī)家不易之準繩也”。其辨體質,多從望診和切診入手,尤其是擅長使用“咽診”與“臍診”。我雖無緣親睹朱莘農先生診病的風采,但從夏奕鈞、邢鸝江先生的口授中得到了一些梗概。80年代后期,也開始注意不同體型患者的用藥差異,也在《新中醫(yī)》上發(fā)表過有關的論文。到日本以后,看看到日本醫(yī)生非常重視體質差異,壯實、瘦弱、面紅、面白等常常成為選方用藥的重要客觀依據(jù)。尤其是森道伯的一貫堂的體質論、藤平健先生的體質學說等,都對我有很大的啟發(fā)。在細野診療所的學習會上,我根據(jù)朱莘農先生的辨體經(jīng)驗以及日本各家的體質論,更大膽地提出了“桂枝體質”“麻黃體質”的概念,引起在座學員的極大興趣。但我給大會提交的論文沒有那么激進,只是按胖瘦分體型,按紅、白、黃、黑分膚色,分別配上相應的中醫(yī)處方。我希望與中醫(yī),與日本漢方的距離不要太大。坂口弘先生同意我的看法,中田敬吾先生幫我修改了論文。根據(jù)大會組委會的要求,要有展板。為了形象易懂,我請細野診療所的一位針灸師幫我配了漫畫。很遺憾,我忘了他的姓名,只記得他人溫文爾雅,皮膚白凈,話不多。他的漫畫真不錯,將各個體型特征勾畫得很清楚。
???? 由于比較直觀和新穎,我的論文受到與會者的關注,那天,我在論文展板前講了好幾場。閉幕式上,我的論文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并授予會長獎。那天上臺領獎的共有四人,日本、瑞典各一人,中國兩人。我來自中國大陸,另一位謝醫(yī)生來自臺灣。站在領獎臺上,我無比激動。一年前,我踏上日本土地的時候,充滿著好奇和不安,人
生地不熟,舉目無親,但經(jīng)過努力,我與日本的漢醫(yī)界有了交流,更重要的,我的思想和研究,被日本的同行關注和認可,對于一個青年中醫(yī)來說,那是多么值得自豪。
??????結束晚宴會后,坂口弘先生、中田敬吾先生等請我在新宿的一家卡拉ok廳唱歌,這是我到日本以后第一次到歌廳。歌廳不大,還沒有電腦自助,伴奏僅是一架鋼琴,琴師是一位花白頭發(fā)的中年人,悅耳的琴聲從他的指尖流出,陪唱的是一位美麗清純的姑娘。坂口弘先生邀請我一起唱《星》。這是日本著名歌星谷村新司演唱的歌,旋律委婉激昂,歌詞振奮人心,給人的感覺,有點悲涼,有點孤獨,有點寂寞,但更有一種自強自尊、不屈不饒、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似乎在遙遠的天際,更似乎來源于我的心底。
???? 闔起了雙眼,心中盡茫然。 黯然抬頭望,滿目照悲涼。
???? 只有一條道路通向了荒野, 哪里能夠找到前面的方向?
???? 啊……,散落的群星, 點綴夜空指示著命運。
???? 靜謐中放射出光明, 驀然照亮我的身影。
???? 我就要出發(fā), 臉上映著銀色的星光。
???? 我就要啟程, 辭別吧,命運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