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松江區(qū)方塔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內(nèi)科 龔驍 指導:
同濟大學中醫(yī)研究所 顏新 教授
顏亦魯(1897~1991 年) ,江蘇丹陽人,現(xiàn)代著名中醫(yī)學家。自幼受名醫(yī)魏東萊薪傳,復從學于孟河醫(yī)派名醫(yī)賀季衡,凡八易寒暑,盡得其傳,學成后懸壺鄉(xiāng)里,屢起沉疴,醫(yī)名遠揚,深受群眾愛戴,先后擔任江蘇省中醫(yī)院內(nèi)科主任、江蘇省腫瘤防治研究所中醫(yī)科主任等職。亦魯公處方兼收廣蓄,不拘經(jīng)方、時方、單方,用藥細膩靈活,深得孟河醫(yī)派之精髓,尤在急危重癥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現(xiàn)據(jù)《餐芝軒醫(yī)集》擇取其治咳喘重癥三案,加以分析,以饗讀者。
例 1
汪某某,男,63 歲,教授。
肺結核空洞合并
支氣管擴張。
患者自 1941 年出現(xiàn)大量咯血,未經(jīng)治療,以后每年發(fā)作 2~3 次,并伴有低熱,
咳嗽,咳吐黃綠色黏痰等癥。1950 年經(jīng)上海、無錫等地醫(yī)院 X 線攝片提示:右肺支氣管擴張、肺葉萎縮,心臟向右部移位,左肺有少數(shù)吸收病灶。診斷為肺結核,支氣管擴張。1957 年 2 月再度低熱,胸透發(fā)現(xiàn)右肺有空洞而住院。在進行
鏈霉素氣管注射治療時,引起呼吸功能衰竭,病情危急,除積極搶救外,并請中醫(yī)會診。
初診:患者神志時有
昏迷,依枕而臥,
氣喘不能言語,喉間痰聲漉漉,鼻翼煽動,呼吸困難,面部、
手掌冷汗淋漓。舌苔干燥少津,根端黃膩,脈浮滑,右手寸關洪大。病久肺腎兩虛,肺失肅降之令,腎乏攝納之權,頑痰膠結,本虛標實,內(nèi)閉外脫,治當標本兼顧,以期轉機。
東北參 6 克,南
沙參 15 克,
北沙參 15 克,川
貝母 9 克,
冬蟲夏草 9 克,參貝
陳皮 3 克,海
蛤粉 9 克,
旋復花 4.5 克,炙
遠志 6 克,
苦杏仁 9 克,戈制
半夏 6 克,辰拌
茯神 9 克,3 帖。另
蛤蚧尾 1.5 克,
猴棗散 0.7 克,研末吞服。
二診:藥后咳出黏痰甚多,氣哮較平,
自汗減少,翌晨大便通暢,神志遂清。原方頗合病機,仍守前法。原方加
蘇子 6 克,蛤蚧尾改為 1 克,
猴棗散改為 0.5 克,5 帖。
三診:經(jīng)治療以來,氣喘未發(fā),神氣漸振,仍咳嗽有痰,黃膩苔雖退未凈,肺象細滑。肺腎本虛,余邪未清,稍一感染,輒易復發(fā),不可輕視。
東北參 6 克,北沙參 12 克,炙蘇子 9 克,光杏仁 9 克,
川貝母 9 克,法半夏 6 克,
海蛤粉 9克,新會皮 4.5 克,炙遠志 6 克,
茯苓 9 克,茯神 9 克,旋復花 6 克,功勞葉 9 克,7 帖。四診:病情穩(wěn)定,已能起床活動,脈細滑,舌質淡,苔薄,改丸劑鞏固療效。吉林參 90 克,北沙參 90 克,炒
于術 60 克,
麥冬 90 克,
熟地 90 克,炙
鱉甲 90 克,蒸
百部90 克,
白及片 90 克,
白芥子 45 克,蘇子 45 克,陳皮 45 克,
橘絡 30 克,法半夏 60 克,杏仁60 克,功勞葉 120 克,川貝母 60 克,冬蟲夏草 90 克。
上藥共研細末,用
枇杷葉 90 克,肥
玉竹 90 克,旋復花 45 克共煎濃湯泛丸,每晨晚各服 9克。
按語:葉香巖云:“喘之一證,實則肺胃,虛則脾腎!钡R床所見,肺腎同病、上實下虛何其多矣!尤在重癥,上見痰盛壅肺蒙蔽心竅,下見腎元不足而陽脫陰竭,表現(xiàn)出一派邪亢極而正欲亡之象。本例初診,呼吸困難,鼻翼煽動,喘不能言,喉間痰聲漉漉,俱屬痰濁壅肺之象;面部、手掌冷汗淋漓則為下元不固,氣不攝津,陽不衛(wèi)外之癥;至若神識時有昏迷,又責為痰濁蒙蔽心竅故;苔干燥少津而根黃膩,一為痰濁化燥,一為喘促而耗傷氣陰;脈浮滑而右寸關洪大,洪滑屬痰盛,脈浮則已見浮陽上越之端倪。綜合分析,腎虛肺實,內(nèi)閉外脫之象初現(xiàn),病勢可謂危篤,用藥亦頗棘手。腎不攝納重證,非峻補元氣,血肉填精之品不足以攝之,故取羅謙甫《衛(wèi)生寶鑒》之參蛤散填下,再以清養(yǎng)益陰的
南沙參、北沙參、冬蟲夏草而兼顧其陰傷。頑痰膠結,化痰諸品取舍亦頗斟酌。林佩琴《類證治裁》有化痰諸法,川貝辛甘微寒而善化燥痰,海蛤粉咸寒,熱痰能清,堅痰能軟,頑痰能消,此二味乃林氏化老痰之妙品;
參貝陳皮,陳皮性本燥,經(jīng)
黨參、
甘草、
知母、貝母、
桔梗等炮制后潤而不燥,更略兼扶正之功;戈制半夏,乃半夏與
龍涎香、
橘紅、伽楠香合制之品,化痰之中具有開竅之力;遠志一味,兼具豁痰之功,于痰濁而兼見神志癥狀時用之最宜;猴棗散,由猴棗、
羚羊角、
礞石、
麝香、
硼砂、
沉香、
天竺黃、川貝八味合制而成,具清熱開竅、鎮(zhèn)驚豁痰之功,古稱“熱痰圣藥、功勝
牛黃”(觀孟河諸家醫(yī)籍,痰熱內(nèi)閉重癥,每取猴棗散、鮮
竹瀝二味合用,猴棗散更兼竹瀝滑利之性相助,則清化痰熱開竅醒神之力更進,唯鮮竹瀝制取多有不及,故今多不用);所謂“治痰不理其氣,非其治矣!毙龔突ㄒ晃叮秊榻禋舛O,其味苦咸辛,降氣之中尚有咸寒軟堅,疏通經(jīng)絡之功,取一藥而得三效;至于辰拌茯神,則有“先安未受邪之地”意,益心氣而兼化痰,免致邪陷。以上化痰藥味,合甘寒、咸寒、滑利、豁痰、降氣諸法于一方,頑痰膠結,亦必諸法合投方能得效。三劑之后,癥情即見機轉,痰出喘減,汗收神清,即化險為夷之象。即減輕大苦大寒的猴棗散用量,略具扶正之力的蛤蚧亦稍減,并入蘇子以增降氣化痰之力,蘇子一味,亦繆希雍“降氣法”擅用之品。蘇子合旋復花,乃孟河醫(yī)家賞用之降氣化痰配伍。三診轉入清其余邪階段,用藥俱為平和之品,功勞葉易南沙參,清余熱之中兼養(yǎng)腎陰,使金水得以相生。四診丸方,極似葉氏治虛手筆,甘藥培中而中下兼顧。
此例治法,初則開閉固脫,次則清源,三則固本,先后緩急,辨證用藥有條不紊。此外,孟河醫(yī)派用藥細膩入微、注重藥物修冶炮制、善伍經(jīng)典成藥的特色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