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麗新
癲癇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發(fā)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臨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直視,或作豬羊叫,發(fā)過即蘇,醒后如常人為特征。歷代醫(y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在醫(yī)療實踐中不斷提高,各家的學術(shù)觀點和實踐經(jīng)驗,對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更好的治療方法,具有積極的作用。如綜述如下。
病因病機
癲癇的發(fā)病因素很多,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先天因素。古代醫(yī)家認為胎中受驚,或元陰不足,以致氣血逆亂,是發(fā)病的原因之一。如《素問·奇病論》:“帝曰:人生而有病顛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顛疾也!
2.痰濁阻竅。外感風邪,暴受驚恐,內(nèi)傷飲食等原因,造成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機逆亂,痰濁內(nèi)生,上蒙清竅而作癇。吳謙《醫(y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風癇汗出風襲經(jīng)……。”說明風邪外襲,可發(fā)癲癇。龔廷賢《壽世保元·癇癥》:“蓋癇疾之原,得之驚,或在母腹之時,或在有生之后,必因驚恐而致疾,蓋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恐氣歸腎,驚氣歸心。并于心腎,則肝脾獨虛。肝虛則生風,脾虛則生痰。蓄極而通,其發(fā)也暴,故令風痰上涌而癇作矣!闭f明驚恐可致癲癇。秦昌遇《幼科折中》:“小兒為風邪所傷,驚怪所觸,乳哺失節(jié),停滯經(jīng)絡(luò),故成癇也!标愌浴度驑O一病證方論·癲癇》:“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jīng),厥而乃成;蛟谀柑ブ惺荏@,或少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jié),逆于臟氣,詳而推之,三因備具!睆堣础稄埵厢t(yī)通·癇》:“癇證往往生于郁悶之人,多緣病后本虛,復感六yin,氣虛痰積之故!边M一步說明感受風邪、驚恐、飲食不節(jié)三種原因?qū)е绿迪褍?nèi)生,蒙閉清竅而發(fā)為癲癇。
3.血滯心竅。由于
難產(chǎn)手術(shù),腦部損傷,血絡(luò)受損,血氣外溢,瘀滯停積,經(jīng)脈失調(diào),心竅不通,以致元神失守,神志昏亂,發(fā)而成癇。誠如魯伯嗣《嬰童百問·驚癇》所云:“血滯于心,心竅不通所致!
4.驚后成癇。小兒驚風,反復發(fā)作,風痰未清,內(nèi)伏于里,阻塞心竅,橫竄經(jīng)絡(luò),以致發(fā)生癲癇。如曾世榮《活幼心書·卷中·癇證》云:陰癇者,因慢驚后,去痰不盡,痰入
心包而得!柊B者,因感驚風三次發(fā)搐,不與去風下痰,……所謂驚風三發(fā)便成癇!蔽褐@《續(xù)名醫(yī)類案》:“驚入心受之則癲癇!
綜上所述,癇證的病因頗為復雜,但在歷代醫(yī)家的論述中,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癇與痰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如朱震亨《丹溪心法·癇》:“癇證有五……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鄙蚪瘀棥队卓漆屩i》:“然諸癇證,莫不有痰!倍櫵蓤@《顧松園醫(yī)鏡·癥方發(fā)明·癲狂癇》所云:“癇病乃間時而發(fā),發(fā)久氣虛,則日近日密!闭f明癇證反復發(fā)作,正氣漸衰,則愈發(fā)愈頻。
診斷與鑒別診斷
龔廷賢《壽世保元·癇癥》:“癇癥者,發(fā)則仆地,悶亂無知,嚼舌吐沫,背反張,目上視,手足搐搦,或作六畜聲者是也!蓖醮缶]《嬰童類萃·中卷》:“癇之舉發(fā),癥類急驚……。而發(fā)有時度,遠則一年、半載一發(fā),近一二月一發(fā),或有一月而發(fā)數(shù)次者!闭f明了癇證的臨床特征。李用粹《證治匯補·癇病》:“三癥相因,但癇病仆時,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后復發(fā),有連日發(fā)者。有一日三五發(fā)者,若中風中寒
中暑之類,則仆地無聲,醒時無涎沫,亦不復發(fā)。惟痙病,雖是發(fā)時止,然身體強直,反張如弓,不似癇病身軟作聲也!绷职m琴《類證治裁·癇癥》:“癇與中風、中寒、中暑、尸厥等仆地不同。癇仆時口中作聲,將醒吐沫,醒后又發(fā);若中風等病,仆時無聲,醒時無沫,后不復發(fā)。又與痙癥相似,但癇發(fā)身軟,時醒;痙則身強直,角弓反張,不時醒,痙比癇為重。”對癇證、痙證、中風、中暑進行較為正確的鑒別診斷。
辨證論治
劉窻《幼幼新書》:“凡小兒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薄夺t(y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小兒癇證類痙驚,發(fā)時昏倒搐涎聲,食頃即蘇如無病,陰陽驚熱痰食風!鄙蚪瘀棥队卓漆屩i》:“風癇……其病在肝,驚癇……其病在心,食癇……其病在脾!睂ΠB證作出較為科學的分類。
龔信《古今醫(yī)鑒·五癇》:“治之不須分五,俱宜豁痰順氣,清火平肝,而以
黃連、
瓜蔞、
南星、
半夏之類,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有不愈。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必用吐法,吐后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
青黛、
柴胡、
川芎之類!敝苌鼾S《慎齋遺書·羊癲風》:“羊癲風,系先天之元陰不足,以致肝邪克土傷心故也。用二陳去一身之痰,加
朱砂以鎮(zhèn)心火,
菖蒲以開心竅,丹青二皮以平肝,痰消而心肝之火平,自不致濁氣填塞清道而作羊聲矣!敝赋隽税B證主要病因是痰,以豁痰順氣,清心平肝為治法。
王肯堂《幼科證治準繩》:“癇小兒之惡候也……大概血滯心竅,……積驚成癇。通行心經(jīng),調(diào)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指出活血化瘀也是癇證的治法之一。
張介賓《景岳全書·癲狂
癡呆》:“治小兒之驚癇,必須先審正氣,然后察其病邪酌宜治之!薄安坏弥^癲癇盡屬實邪,而概禁補劑也!标悘驼队子准伞罚骸胺虿≈劣诎B,非稟于先天不足,即由于攻伐過傷。……集成
定癇丸,治小兒癇證。從前攻伐太過,致中氣虛衰,脾不運化,津液為痰,偶然有觸,則昏暈卒倒,良久方蘇。此不可見證治證,蓋病源深固,但可徐圖,惟以健脾補中為主,久服痰自不生,癇自不作矣。尚系年深日久者與河車八味丸間服,無不愈者!敝赋霭B證為本虛標實之證,治療應(yīng)固本為主,以健脾化痰,養(yǎng)心益腎為治法。
常用方藥
1.消風丸(《薛氏醫(yī)案·保嬰撮要》)
組成:
牛膽南星2錢,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
荊芥、川芎、
細辛各1錢。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2丸,
薄荷紫蘇湯調(diào)化下,治風癇。
2.鎮(zhèn)心圓(《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朱砂、
龍齒、
牛黃各1錢,
鐵粉、
琥珀、人參、
茯苓、防風各2錢,
全蝎(焙)7個,治小兒驚癇,心熱。
3.
定心丸(《嬰童類萃》)
組成:天麻、人參、
桔梗、
遠志、
僵蠶、羌活、
蟬蛻、茯苓各5錢,薄荷、
甘草、
白附子、荊芥各3錢,全蝎、
木香各1錢,南星2錢,防風、
山藥各3錢,治驚癇。
4.集成定癇丸(《幼幼集成》)
組成:人參(切片焙干)、白
云苓(切片
姜汁蒸過曬干)、真
廣皮(酒炒)、法半夏、白
當歸(酒洗曬切)、杭
白芍(酒炒)、
白蔻仁(酒炒)、漂
蒼術(shù)各1兩,漂
白術(shù)(切片土炒)1.5兩,
石菖蒲、青化桂、南木香、真龍齒各5錢,赤
金箔30張,鏡面砂(研末水飛曬干)3錢,治小兒癇證。
5.河車八味丸,治小兒癇證。(《幼幼集成》)
組成:
紫河車1具,大
地黃(姜汁、
砂仁同酒煮爛)3兩,凈
棗皮、
大麥冬各1兩,粉
丹皮(酒炒)、
澤瀉(鹽水炒干)各5錢,嫩
鹿茸、
北五味各2兩,白云苓1.5兩,懷山藥(酒炒)5.5兩,川熟附、青化桂各7.5錢。
綜上所述,歷代醫(yī)家對癇證的命名繁多,分類復雜,而劉窻根據(jù)致癇之因和癥候特點,分為驚癇、風癇、食癇等在辨證治療中確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在病因病機方面,指出先天因素、痰濁、瘀血、驚風反復發(fā)作均可致癇,而痰是最主要的因素,有無痰不成癇之說,反復發(fā)作損傷正氣,形成本虛標實證。治療上提出了豁痰熄風、清心平肝、活血去瘀的治法,尤其清代醫(yī)家陳復正主張在治癇藥中加用益氣健脾之品,以絕生痰之源,起到標本同治的作用,上述理論對今天我們治療癲癇仍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
來源: 中醫(yī)文獻雜志
-----------我家祖上有一秘方可治小兒癲癇,有奇效,現(xiàn)在快要失傳了,焦急中......
-----------幾天前網(wǎng)上看到的臺灣傳來佛緣醫(yī)方說用
橄欖和
白礬可以治療。不知道有誰用過效果如何。
-----------求小兒癲癇良方
-----------古代文獻可不止這些,作者對深層的原因并沒有說。
痰,是表因,痰,來自肺,肺之元神為魄,魄渾濁,是有雜神混入,------
各位放心,沒有失傳的藥方!
時機一到就出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