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的過程
(1)角色期待:個體承擔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與社會對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會公眾對其行為方式的要求與期望。如果個體偏離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異議或反對
(2)角色領悟: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斷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并塑造自己來進行的
(3)角色實踐:角色期待與角色領悟的發(fā)展是個體實際表現(xiàn)的角色
角色失調(diào)
(1)角色沖突:個體在不同條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與角色。如果它們互不相容,出現(xiàn)矛盾,個體在心理上感到的沖突是角色沖突。既有角色間的沖突,也有角色內(nèi)的沖突
(2)角色不清:個體對其所扮演的角色認識不清楚,或者公眾對社會變遷期間出現(xiàn)的新角色認識不清,還未能形成對這一新角色的社會期待,也會造成角色不清。個體在角色不清時往往會產(chǎn)生應激與不滿足感。
(3)角色中斷:由于各種原因使個體的角色扮演發(fā)生中途間斷的現(xiàn)象
(4)角色失。哼@是最嚴重的角色失調(diào),角色承擔者不得不退出舞臺,放棄原有角色
圖式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網(wǎng)絡。個體進行社會認知時,它對新輸入的信息起解釋作用,如果腦中沒有解釋新信息的圖式,則要形成另外的圖式。
2.作用:(1)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個體知覺他人,所看見的是其想看見的東西,即用圖式解釋知覺對象
(2)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個體知覺他人,往往與圖式有關的信息處于注意中心。
(3)影響記憶:個體知覺他人能記住的,是其以前知道的東西。
(4)影響自我知覺:認知者如果建立了自我圖式,就會據(jù)此加工有關自己的信息。
自我圖式:個體在以往經(jīng)驗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的概括認知。
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1.認知者的經(jīng)驗:經(jīng)驗不同,認知者對相同的認知對象會有不同的結果。
2.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由于動機和興趣不同,個體選擇認知對象會有所不同。
3.認知者的情緒:處于積極情緒狀態(tài)下的認知者傾向于給他人賦予積極品質(zhì),用積極的“目光”知覺他人;反之則用消極“目光”去知覺他人。
刻版印象與定型
(1)刻版印象:人們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
(2)定型:如果刻版印象是針對某一群體成員則稱為定型。
(3)作用:
a.積極作用:使社會知覺過程簡化
b.消極作用:容易形成偏見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人們總體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把他人的諸特征的評價分值累加。
2.平均模式:將各個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據(jù)平均值形成對他人的總體印象。
3.加權平均模式:根據(jù)在總體評價中的重要性確定出各種特征的權數(shù),然后將權數(shù)與每種特征的強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