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點55:溫里藥
[含 義] 凡能溫里散寒,以治療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
[性能功效] 主能溫里散寒、溫經(jīng)止痛、補火助陽,兼能化痰、殺蟲、止呃。
[適應(yīng)范圍] 主要適用于里寒證,包括外寒直中、脾陽虛、心腎陽虛、腎陽虛衰、陽虛水腫、胸痹冷痛、風(fēng)寒濕痹及經(jīng)寒痛經(jīng)。兼治寒飲咳喘、蟲積腹痛等。
[配伍方法] 外寒內(nèi)侵而兼表證者,配解表藥;寒凝氣滯者,配行氣藥;寒濕內(nèi)蘊者,配化濕健脾藥;脾腎陽虛者,配溫補脾腎藥;亡陽氣脫者,配大補元氣藥。
[使用注意] 本類藥多辛熱燥烈,若應(yīng)用不當(dāng)則助火、傷津,故熱證、陰虛證及孕婦忌用或慎用。
☆☆☆考點56:溫里藥-附子
[性能特點] 為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治亡陽及陽虛諸證每用。又溫散走竄,為散陰寒、除風(fēng)濕、止疼痛之猛藥,治寒濕諸痛常投。
[功 效]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主治病證] ①亡陽欲脫證。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腰酸腳弱、陽痿、尿頻。③陰寒內(nèi)盛、脾陽不振之脘腹冷痛、泄瀉,陽虛水腫。④心陽衰弱之心悸、胸痹。⑤寒濕痹痛,陽虛外感。
[配 伍] 附子配干姜,不但回陽救逆力強,而且溫中散寒效佳,治亡陽欲脫及中虛寒盛效佳;附子配細(xì)辛、麻黃,善補陽發(fā)表散寒,治陽虛外感功著。
[用 法] 入湯劑應(yīng)先煎30~60分鐘,以減弱其毒性。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不宜與半夏、瓜蔞、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藥 理] 本品有強心、抗心律失常、擴張血管、調(diào)節(jié)血壓、提高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寒冷、促進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胸腺軸功能、增強免疫功能、抗炎、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局麻等作用。
☆ 考點57:溫里藥-干姜
[性能特點] 為溫中散寒之要藥,故外寒內(nèi)侵之實寒證或陽氣不足之虛寒證均可應(yīng)用。兼歸心經(jīng)而能通脈回陽,但藥力單薄,故常配附子治亡陽欲脫。兼歸肺經(jīng)而能溫肺化飲,治寒飲咳嗽常投。
[功 效] 溫中,回陽,溫肺化飲。
[主治病證] ①脾胃受寒或脾胃虛寒所致腹痛、嘔吐、泄瀉。②亡陽欲脫證。③寒飲咳喘。
[藥 理] 本品有擴張血管、強心、升血壓、抗缺氧、增強腸道運動、促進消化、抗?jié)、保護胃黏膜、利膽、止吐、鎮(zhèn)痛、鎮(zhèn)靜、解熱、抗炎、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過敏、抗菌及鎮(zhèn)咳祛痰等作用。
☆☆☆☆考點58:溫里藥-肉桂
[性能特點] 既主歸腎經(jīng),長于溫補命門之火而益陽消陰、引火歸原,為治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又兼入脾經(jīng),善溫脾胃、散寒邪,為治脾腎陽衰之佳品;還兼入心肝血分,善散血分陰寒而溫經(jīng)通脈,為治寒凝血瘀諸痛及陰疽所常用。
[功 效]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脈。
[主治病證] ①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陽痿、宮冷、腰膝軟弱。②下元虛冷、虛陽上浮之上熱下寒證。③脾腎陽虛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④經(jīng)寒血滯之痛經(jīng)、閉經(jīng),寒濕痹痛、腰痛。⑤陰疽,癰腫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⑥氣血虧虛證。醫(yī).學(xué).全.在線.網(wǎng).站.提供
[用 法] 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入湯劑應(yīng)后下。
[使用注意] 孕婦及里有實熱、血熱妄行者忌用,陰虛火旺者不宜單用。畏赤石脂。
☆ 考點59:溫里藥-吳茱萸
[性能特點] 既善溫中散寒止痛,又能疏肝下氣,還能燥濕助陽而止瀉,故既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脈諸痛之要藥,又為治經(jīng)寒痛經(jīng)、寒濕腳氣及虛寒泄瀉所常用。
[功 效]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止瀉。
[主治病證] ①中寒肝逆之頭痛、吐涎沫。②虛寒腹痛、泄瀉,肝胃不和之嘔吐、吞酸。③寒疝腹痛,經(jīng)寒痛經(jīng)。④寒濕腳氣腫痛,或上沖入腹之腹脹、困悶欲死。
[使用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陰虛有熱者忌服。
☆ ☆考點60:理氣藥
[含 義] 凡以疏暢氣機,治療氣滯或氣逆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理氣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味多辛苦芳香,性多溫,主歸脾、胃、肝、肺經(jīng),善于行散或泄降,主能調(diào)氣健脾、疏肝解郁、理氣寬胸、行氣止痛、破氣散結(jié),兼能消積、燥濕。
[適應(yīng)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噯氣吞酸、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肝氣郁滯之脅肋脹痛、抑郁不樂、疝氣疼痛、乳房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肺氣壅滯之胸悶胸痛、咳嗽氣喘等證。兼治食積脘脹、濕滯中焦等。
[配伍方法] 肺氣壅滯因外邪襲肺者,配宣肺化痰止咳藥;因痰熱郁肺者,配清熱化痰藥。脾胃氣滯兼濕熱者,配清熱利濕藥;兼寒濕困脾者,配溫中燥濕藥;食積不化者,配消食藥;兼脾胃虛弱者,配益氣健脾藥。肝氣郁滯者,視病情酌加柔肝、養(yǎng)肝、活血止痛、健脾藥。
[使用注意] 本類藥性多辛溫燥散,易耗氣傷陰,故氣虛、陰虧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