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木穹典元
|
漢語拼音 | CHANGYELURONGHAO
|
拉丁名 | Meconopsis lancifolia (Franch.) FrancK.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hù)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罌粟科植物長葉綠絨蒿的干燥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8~25cm。主根蘿卜狀。莖直立,被黃褐色平展或反曲的硬毛或無毛。葉基生或有時生于莖下部,葉片倒披針形、狹倒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線形、匙形或倒卵形,長1~15cm,寬0.5~1.5cm,先端圓或急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翅,邊緣通常全緣,兩面無毛或被黃褐色反曲或卷曲的硬毛;葉柄長2~7cm。花莖粗壯,中間粗,兩端漸狹,疏被黃褐色硬毛;花于花莖上排列成聚傘總狀花序,無苞片或近基部者具苞片,有時單生于基生花葶上;花瓣4~8,紫色或藍(lán)色,倒卵形,近圓形或卵圓形,長1~3cm,寬0.7~3cm;花絲絲狀,與花瓣同色,花藥黃色至黑褐色;子房長圓形,橢圓狀長圓形或橢圓形,被黃褐色伸展的刺毛,稀無毛。蒴果狹倒卵形、長圓狀橢圓形、狹長圓形或稀近圓柱形,長1.5~3.5cm,成熟時褐色,花柱與果肋深紫色,無毛或被黃褐色硬毛,3~5瓣自頂端開裂至全長的1/3。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東南部。甘肅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緬甸北部也有分布。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300~4800m的高山灌叢或草坡、巖坡。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果期6~9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7~8月采集全草,洗凈泥土,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干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主根圓錐形,下部有叉的分枝細(xì)根,表面灰褐色,質(zhì)脆,斷面黃白色,莖褐色,被黃褐色硬毛,質(zhì)脆中空。葉皺縮黃綠色,展開呈長披針形,全緣,兩面無毛或被黃褐色硬毛,具葉柄;ㄗ虾谏,卷縮成團(tuán),花莖粗壯,中間粗,兩端漸狹,疏被黃褐色硬毛,花瓣4~8,倒卵形至近圓形,子房被黃褐色硬毛。蒴果狹倒卵形,無毛或被黃褐色硬毛。氣微、味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藏藥配方新編》:味苦,性涼。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骨熱,益骨脂,接骨。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頭傷。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木穹典元養(yǎng)骨,補益骨脂。本品生長在高山溝的上部等地。葉劍狀,花梗多單一,也有兩根并生的,狀如多刺綠絨蒿,花紅紫色,如肝色,葉莖被小刺毛。一些解釋中說,本品應(yīng)是哇亞巴(原植物:肉果草),但藏醫(yī)典著中沒有系統(tǒng)論述過,而且各述功效,說法不一。讓鈞多吉說:木穹典元祛寒。《形態(tài)比喻》記載:木穹典元又叫木穹唯果,生態(tài)狀如歐貝(原植物:五脈綠絨蒿等),花紫色,花瓣狀如小匙,味微苦,功效治頭傷,接骨。 上述記載與本種相近。從各地資料查知,本藥材均為綠絨蒿屬(Meconopsis Vig.)植物!恫蒯t(yī)藏藥初步調(diào)查》(1965)用單葉綠絨蒿Meconopsis simplicifolia (D.Don) Walp.;《西藏常用中草藥》用毛瓣綠絨蒿Meconopsis. torquata Prain和黃花綠絨蒿Meconopsisgeorgei Tayl.;《西藏植物志》在全緣綠絨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Maxim.)Fr.名下注明“慕瓊單元”。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