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藏族醫(yī)學 >> 藏族醫(yī)藥 >> 正文:矮垂頭菊 -藏藥芒間賽保藥物說明書
    

矮垂頭菊

  
品名
藏名:芒間賽保
漢語拼音
AICHUITOUJU
拉丁名
Cremanthodium humile Maxim.
英文譯名
銷售地區(qū)
保護品種
中藥材基原
為菊科植物矮垂頭菊的全草。
動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叢生小草本,高5~20cm。須根。莖直立或斜生,黑紫色,有條棱,疏被白色綿毛,近花序基部混生黑褐色柔毛。莖下部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罕有圓形,不等大,長0.7~6cm,寬1~4cm,先端鈍或鈍圓,邊緣略反卷,具鈍齒或波狀齒,基部楔形或圓形,表面光滑,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葉脈明顯,掌狀,3~5條;葉柄扁平,基部抱莖,莖上部葉長約2cm,無柄,略帶紫色,頭狀花序輻射狀,單生莖頂,直徑約4cm;總苞鐘形、總苞片披針形,一列,長7~11mm,寬2~3mm,先端漸尖,外面密被黑色和白色柔毛,舌狀花黃色,舌片橢圓形,長1~2cm,先端有2~3齒,有褐色平行脈紋,管狀花,黃色或橘黃色,長約7~9mm,先端5列,花藥基部鈍,花柱分枝頂端鈍圓,具毛; 冠毛白色,1列,刺毛狀,與花冠等長,瘦果光滑,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西北部。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海拔3700~5300m的高山碎石帶、河灘碎石間及草甸中。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花果期7~9月。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7~8月采全草,洗凈,晾干。
藥用部位
以全草入藥。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本片皺縮或破碎。根須狀,細長,褐色,莖黑紫色,圓柱形,有數(shù)條縱棱,疏被白色綿毛,近花序基部混生黑褐色柔毛;斷面灰白色,髓部中空。葉皺縮,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邊緣略反卷,具鈍齒或波狀齒,上表面灰綠色,光滑,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形,外面密被黑色和白色柔毛,冠毛灰白色。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1.根(1.5mm)橫切面:表皮細胞一列,類方形,扁長方形,外壁厚至9μm,內(nèi)壁及側向壁薄,木質化。皮層較寬,細胞略切向延長。內(nèi)皮層明顯,細胞較小,扁長方形,凱氏點明顯。中柱鞘薄壁細胞環(huán)列,維管束3個,輻射形。
2.葉(中脈)橫切面,葉上表皮細胞扁方形或類方形,外被角質層,氣孔深度凹下;下表皮細胞不規(guī)則形或類扁方形,密生多細胞非腺毛,外被角質層。葉肉組織中柵欄細胞多為3列,有時2列,垂周壁細波狀彎曲;海綿組織細胞不規(guī)則形,壁彎曲,胞間隙大。中脈維管束上下表皮內(nèi)側均有厚角細胞2~3列,上下兩側均有微木化的纖維束,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狹窄,木質部半圓形,導管徑向單列。
粉末鑒別:灰綠色。非腺毛眾多,均碎斷,由5~10數(shù)個細胞組成,基部細胞長方形、長橢圓形,有時細胞縊縮,直徑27~50μm,內(nèi)充紅棕色分泌物,頂端細胞狹窄,扭曲成鞭狀,長均在1mm以上。葉下表皮細胞不規(guī)則形、類長方形,細胞壁深波狀彎曲,壁薄,氣孔長圓形,密集,凹下,直徑37~45μm,長51~63μm,副衛(wèi)細胞5~6,不定式,密布非腺毛。莖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長條形,細胞端壁多平截,壁薄,平直,可見氣孔和非腺毛,苞片上表皮細胞斜長方形或長條形,末端斜向相連,壁較平直,呈重疊狀,重疊厚度6~14μm,下表皮細胞不規(guī)則形,壁波狀彎曲,密生多細胞非腺毛;上下表皮均可見不定式氣孔;ǚ哿5S色,類圓形,直徑31~46μm,外壁分層明顯,壁厚,表面具刺狀突起,萌發(fā)孔多不明顯,明顯者3個。冠毛為多列性分枝狀毛,各分枝為單細胞,分枝短刺突狀,直徑15~26μm。厚壁細胞較小,類方形或多角形,長徑40~77μm,短徑37~42μm,壁厚10~13μm,微木化,孔溝稀疏明顯,層紋隱見,壁孔類圓或橢圓形。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較大,壁念珠狀增厚,并有不定式氣孔分布。木薄壁細胞長方形,壁微細波狀彎曲,微木化,端壁平截或斜截。螺紋或網(wǎng)紋導管,直徑10~17μm。草酸鈣晶體,類方形、菱形、斜方形,直徑7~15μm。
中藥化學成分
理化性質
中藥化學鑒定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炮制方法
中藥劑型
丸劑。
中藥制藥工藝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藥代動力學
毒理學
藥物篩選
新藥的臨床評價
實驗動物的品種
方劑組成
藥物和劑量
藥物配伍
十一味養(yǎng)血丸:兔耳草,羽葉點地梅,紫草,矮垂頭菊,寬筋藤,藏木香,當歸,川西小黃菊,鬼箭錦雞兒膏,山荊子膏,兒茶膏。
藥性
味苦、性涼。 《形態(tài)比喻》:黃色種味微苦。 《藏藥配方新編》:味苦,性涼。 《新編藏醫(yī)學》:味苦,性涼。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苦,性涼。
歸經(jīng)
功效
清熱解毒。
性味分類
主治
治療毒、疫癘腫脹、風血引起的上身疼痛。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用藥忌宜
不良反應及治療
選方
十一味養(yǎng)血丸:兔耳草75g,羽葉點地梅150g,紫草50g,矮垂頭菊75g,寬筋藤50g,藏木香100g,當歸100g,川西小黃菊1OOg,鬼箭錦雞兒膏250g,山荊子膏250g,兒茶膏250g。除三種膏外,八味藥粉碎成細粉,加入三種膏,混勻制丸,干燥,即得?芍晤^暈、頭痛、耳鳴、眼花、心悸、失眠、四肢麻木。用于高血壓病?诜糠3g,每日2~3次。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考證
《晶珠本草》記載:芒間治癰疽疔瘡,散腫止痛有特效,本品分為黃、黑兩種(分別稱為芒間賽保、芒間那保)!缎螒B(tài)比喻》記載:芒間賽保味微苦,功效治疫疽!睹㈤g配方長生甘露》記載:芒間那保解疫疽之毒,高地不生長,在低處的石巖、土溝、砂地等地區(qū)生長。根木質化,莖基部枯存葉柄如銅針排列,狀如兀鷹毛卷曲,葉厚、花黃色,氣味很大,捏時有膠質粘液。讓鈞多吉說:芒間治熱性疔瘡、疫疽。《藍琉璃》記載:芒間分為三種,芒間賽保、芒間那保和芒間曼巴(次品)。芒間賽保味微苦,功效治疫疽,比紫菀略大,花黃色,花瓣似雙刃劍,氣味大,常稱為“歐巴拉巴”(意為:貓頭鷹的爪)!缎螒B(tài)比喻》記載,芒間那保生長陰山坡,高約一扎,葉似壯丹葉而厚,有油潤粘液,有氣味,花狀似金輪,花蕊黑色似紫菀,功效治疫癘、疫疽。芒間那保又可分上、下兩品,前述是上品!缎螒B(tài)比喻》說:“下品(芒間曼巴)生長在巖石間,葉被柔毛,有粘液,氣味大,花狀似紫菀,高低約一扎至四橫指,功效治疫癘,疫疽”。如上述,下品植株高低約一扎至一肘,葉大而長,花狀如卓瑪花,氣味大。
上述對芒間的分類,以黑黃為主,質次者藏醫(yī)臨床未用。據(jù)查證,黑者系牻牛兒苗科植物熏倒牛Biebersteinia  heterostemon  Maxim.,已做為芒間那保收入;而黃者藏本草因記載不明確,待查,暫以民間用藥經(jīng)驗并對照《青藏高原藥物圖鑒》的記載,將本品作為芒間賽保收入,以便進一步查證。今西藏用臭蚤草Pulicaria  insignis Drumm.  ex  Dunn;川西用線葉垂頭菊Cremanthodium  lineare  Maxim.,青海又將作熱肖使用,值得商榷。青海、甘孜均用本品。
關于熏倒牛做芒間那保使用,因藏本草記載不同而說法不一。《正確用藥圖鑒》(清代絳貝多杰)記載黑芒間長在沙地,高一掐(按約200mm);葉似蓮花,厚而帶油質,具粘性,氣很香;花黃色似金輪,花蕊似藏藥紫菀;葉似銅針卷起,被白毛。與熏倒牛對照,其與《晶珠本草》相似之處是被腺毛(粘性),氣味大(有異臭),花黃色等,但其植株高(0.6~1m),花不似紫菀花而非是藏本草所指的正品。據(jù)《正確用藥圖鑒》描述及其附圖,經(jīng)查證,應為臭蚤草,其葉形與葉的著生情況及花形均與記載相似,尤其有粘液,具惡臭,花黃色又符合《晶珠本草》之描述,結合二典著考證,臭蚤草似應為芒間那保正品。但西藏將臭蚤草作芒間賽保使用,此與藏本草記載不符。至于芒間曼巴,究屬何物,有待近一步查證。
藥物應用鑒別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