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相察
|
漢語拼音 | ROUGUI
|
拉丁名 |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喬木,高12~17m。樹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被褐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廣披針形,長8~16cm,寬3~6cm,全緣,上面綠色,平滑而有光澤,下面粉綠色,微被柔毛,離基三出脈于下面隆起。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10~19cm,被短柔毛;花小,直徑約3cm;花梗長約5mm,花被片6與花被管均長約2mm,管內(nèi)外密生短柔毛;發(fā)育雄蕊9,3輪,花藥4室,瓣裂,花絲基部有2腺體和1輪退化雄蕊;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1室,胚珠1,花柱細,與子房幾等長,柱頭略呈盤狀。漿果橢圓形,直徑9mm,熟時黑紫色,基部有淺杯狀宿存花被。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qū);亞洲熱帶地區(qū)也有。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6~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于8~10月間,選擇適齡肉桂樹,按一定長、闊度剝下樹皮,陰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干燥樹皮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呈槽狀或卷筒狀,長30~40cm,寬為3~10cm,厚約2~8mm。外表面灰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細皺紋及橫向突出的皮孔,有時可見灰白色的地衣斑;內(nèi)表面紅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用指甲刻劃可見油痕。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側(cè)呈棕色而較粗糙,內(nèi)側(cè)紅棕色而油潤,中間有一條黃棕色的線紋。有濃烈的特殊香氣,味甜,辛。 顯微鑒別:樹皮橫切面:木栓細胞數(shù)列,最內(nèi)層細胞外壁增厚,且木化。皮層散有石細胞、油細胞及粘液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外側(cè)伴有纖維束,石細胞通常外壁薄。韌皮部射線寬1~2列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纖維2~3個成束;有油細胞分布。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粉末鑒別:紅棕色。纖維大多單個散在,少數(shù)2~3個并列;長梭形,長195~920μm,直徑約至50μm,壁厚,木化,紋孔不明顯。石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直徑32~88μm,壁厚,有的一面菲薄。油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5~108μm,含黃棕色物質(zhì)。草酸鈣針晶細小,散在射線細胞中。木栓細胞多角形,含棕色物質(zhì)。淀粉粒極多,圓球形或多面形,直徑10~20μm。氣芳香。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揮發(fā)油1%~2%,并含鞣質(zhì)、粘液、碳水化合物等。揮發(fā)油中主要成分含桂皮醛約85%。尚有醋酸桂皮酯、少量的苯甲醛等。
|
理化性質(zhì) | 理化鑒別:取肉桂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冷浸20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含1μl的溶液,作對照溶液。照薄層層析法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2~5μl,對照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醋酸乙酯(85∶15)為展開劑,取出,晾干,噴以0.1%2 ,4-二硝基苯肼溶液。供試品溶液在與對照溶液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丸劑,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①桂皮醛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和解熱作用。 ②肉桂酸鈉有解熱作用。 ③桂皮油對革蘭氏陽性菌、真菌有強大的殺菌作用。 ④有降壓作用。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甘、澀、微咸,性熱、燥、輕。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補益胃陽。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用于胃寒證、寒瀉、培根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1~4.5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五味石榴丸:石榴250g,桂皮80g,蓽茇50g,小豆蔻40g,干姜80g,以上各藥,粉碎成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治胃寒腹脹,消化不良,手足發(fā)冷,腎腰疼痛。 方二:六味芒硝散:芒硝100g,紫硇砂100g,桂皮100g,光明鹽100g,沙棘膏50g,石榴100g。以上六味,先將沙棘膏與方內(nèi)部分藥物串研,晾干,再與其他藥物混研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治臍周疼痛,腹脹,腸鳴,便秘或腹瀉等腸病。 方三:十五味雞肉散:訶子、毛訶子、余甘子各10g,寒水石、肉桂、光明鹽、蓽茇、藏木香、白蘿卜、胡蘿卜、胡椒、姜黃、香附、干姜各6g。上藥共研細末,用雞一只熬湯,雞肉可以佐餐,飯后以雞汁送服藥粉。能益胃火,強體力。用于虛損、胃弱。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載:肉桂為嘎尼札塔樹(桂樹)的中皮,皮薄味辛者,稱為相察,皮厚而背白,不甚辛辣者,稱為達察。功效祛胃寒氣!缎螒B(tài)比喻》記載:肉桂為熱帶樹,生于溫暖川地的密林里,樹干堅硬;葉小;皮有薄厚兩種,皮薄者性大熱,皮厚者性平。味辛、甘、澀、微咸,功效提升胃溫。讓鉤多吉說:“肉桂祛風(fēng),托引肺膿。”《相似比喻》中記載:肉桂狀如小銅槽。 據(jù)查證,本品與《晶珠本草》記載相似,皮薄、皮厚可能系藥材質(zhì)量優(yōu)劣不一,效同。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紫桂Cinnamomum tamala(Buch.-Ham.) Nees et Eberm.川桂c. wilsonii Gamb.等可作本品入藥。
|